踏花行花卉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30|回复: 16

来来来,和我一起看文物(十七 )~~宁夏博物馆镇馆之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5-1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安徽宿州


西夏鎏金铜牛
        出发前,简单做了功课,现场也听了讲解,宁夏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
        介绍说,要重点看它的左眼,有一滴“”眼泪”,还要关注它的脊背,似乎能看到一根完整的脊骨,说明牛很健壮……
        嗯嗯,咱可是围着它,全方位无死角的仔细看,认真拍,还好好看了它的磨光鼻子……

        同时出土的还有一石马九,但马头朝外,牛头向里。代表着马要出去征战保平安,牛要农耕保生存。

        哦,也说到,此墓是被盗过的,里面空空。此牛,虽被灰土掩盖着,但“狠狠”地绊倒了文物人员。仿佛在呐喊:我,在这里!
        呵呵,牛气冲天!

        以下来自网络:
        西夏鎏金铜牛,西夏时期文物,1977年宁夏银川西夏陵区M177出土,现收藏于宁夏博物馆。
       1977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发掘清理西夏陵区177号墓时,发现其空空如也。正当人们失望之时,一个年轻的工作人员突然踢到了一个硬物,正是这铜牛的一角,后来这头牛被大家称之为“一脚踢出来的国宝”。
        青铜质,长1.2米、宽0.38米、高0.45米,重188公斤。牛身横卧,两眼圆睁,头顶两角,角度优美,体态健壮,连中间脊背也隐约可见。

        文物工艺:
        模制浇铸成型,内空心,腹中尚残留铁砂内模。外表鎏金,出土时部分鎏金已脱落。这只铜牛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从铸造工艺上也表现出当时西夏青铜制造的高超水平。

        文物价值:
        铜牛造型生动,形象逼真。为研究西夏时代的冶金工艺和雕塑史提供了重要资料,也说明了牛和牛耕在西夏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为西夏农耕化的过程提供了实物佐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5-1 12: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安徽宿州
石雕力士志文支座

        知道它是镇馆之宝,只是名称太拗口,到现在也记不住。
        还未入馆,就看到了它的伙伴,多卖力啊,馆的设计有特色。

        据介绍同期出土的有十来件,但它能成为镇馆之宝,主要是支座上唯一有西夏文字的,所以宝贝啊。
        得意的说,来到它跟前时,参观者只有我一人。哈哈,透过玻璃罩好好的端详它(虽然不好看),尽情的拍吧。所以啊,关键的都带回来了,有西夏文字,有工匠名字,看到的有福了。
        后期参观者多了,就不能上台阶拍顶部和背面了,只允许在正面欣赏。

        它是男性,手环是单的,如果女性则是双环。是我在资料里看到的,讲解没说这个。

        透露个秘密,一开馆,直奔二楼,因为三件镇馆之宝都在这里。一般人习惯从一楼看起,哈哈,时间差很重要哦。
         嘘……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以下来自网络:
        石雕力士志文支座,尺寸长68宽65高62,完残情况完整,出土地点1974年宁夏银川西夏陵区6号陵。宁夏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

        1974年出土,尺寸,长68cm、宽65cm。
        圆雕,白砂石质,近似正方体。为男性人像,面部浑圆,颧骨高突,粗眉上翘,双目圆睁且外凸,鼻梁短粗,獠牙外露,下颚置于胸前。裸体,腹有肚兜,肩与头齐,肘部后屈,双手撑膝,下肢屈跪,背部平直。
        座顶左上角阴刻西夏文三行,计15个字。第一行4字汉译为“小虫旷负”;第二行4字汉译为“志文支座”;第三行7字汉译为“瞻行通雕写流行”。背部阴刻汉文一行6字“砌垒匠高世昌”,为西夏石雕工匠的姓名。
        雕像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负重者的神态,反映出西夏时期石雕艺术的独特风格。
        迄今在西夏陵区多座帝陵的碑亭遗址中,已出土这类支座11件,但刻有西夏文字的仅此一件,弥足珍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5-1 12: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安徽宿州
胡旋舞石刻墓门
        宁夏博物馆三大镇馆之宝之一。

        通过现场听讲解,知道了以下:
        第一,一般胡璇舞多为女性,而此墓门的舞者是两位男性。
        第二,唐玄宗李隆基对于胡旋舞十分偏爱,他的宠妃杨玉环和宠臣安禄山,都善跳胡旋舞。
       第三,关于胡璇女,白居易还有《胡旋女》诗词一首。

        又查询资料知道,胡旋女用人们几乎不可能达到的速度,飞快地旋转。而舞者的双脚则不会踏出圆形垫子一步。
       虽说安禄山是个超级大胖子,胖到几乎无法蹲下身去捡地上的东西,但很擅长跳胡旋舞,呵呵。
        还说敦煌莫高窟第220窟的壁画就有胡旋舞。

        以下来自网络:
        陈列于宁夏博物馆的胡旋舞石刻墓门是1985年在盐池苏步井乡一座唐代墓葬中发掘出土的,这在唐代墓葬中尚属首次发现。
        出土时它是成套的两扇紧闭的石门,单扇石门呈长方形,长88厘米,宽42.5厘米,厚5.4厘米,上下有圆柱状榫,两扇门面闭合处各有一孔,出土时用铁锁锁扣。

        是研究唐代乐舞艺术的宝贵实物资料。1996年,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确定其为“国宝”。

        两门扇正面凿磨光滑,中间减地浅浮雕一男性舞伎。舞伎髭须卷发,深目高鼻,胸宽腰细,体魄健壮,发束带。身着圆领紧身窄袖衫,下着裙,紧贴腿,脚穿长筒皮靴,踩在一小圆毯上,双人对舞,舞姿造型略有不同。
        左边舞伎侧身回首,左脚站立圆毯上,右腿后屈,左手正微微上举,右臂屈至头顶;右侧男伎右脚立毯上,左腿前伸,双臂上屈,至头顶上方合拢。两人均手持长巾,熟练挥旋,飘逸潇洒。
        四周剔地浅雕卷云纹,恰似舞伎腾跃于云气之中,造成流动如飞的艺术效果。整个画面,构思精妙,主体突出,人物面部表情生动自然,体态轻盈健美,舞姿迅疾奔放,充满欢乐欢乐愉快的生活气息。
        石门上的舞伎展示的舞蹈即为胡旋舞。胡旋舞。又有团乱旋、团圆旋等称呼,原出于中亚一带。
        胡旋舞的舞者多为女子,有独舞,也有三、四人舞,后来也有男子跳。

       看展归来,真是背会了《胡旋女》,只是只是近几个月,没复习,忘了有一半吧,放心,我会再拾捡起来的。
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
弦鼓一声双袖举~~朗朗上口


《胡旋女》~~白居易
胡旋女,胡旋女。
心应弦,手应鼓。
弦鼓一声双袖举。
回雪飘飖转蓬舞。
左旋右转不知疲。
千匝万周无已时。
人间物类无可比。
奔车轮缓旋风迟。
曲终再拜谢天子。
天子为之微启齿。
胡旋女,出康居。
徒劳东来万里余。
中原自有胡旋者。
斗妙争能尔不如。
天宝季年时欲变。
臣妾人人学圜转。
中有太真外禄山。
二人最道能胡旋。
梨花园中册作妃。
金鸡障下养为儿。
禄山胡旋迷君眼。
兵过黄河疑未反。
贵妃胡旋惑君心。
死弃马嵬念更深。
从兹地轴天维转。
五十年来制不禁。
胡旋女,莫空舞。
数唱此歌悟明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1 13: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感觉牛眼好传神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1 13: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你这跨度够大的,又溜达到宁夏去了呀,羡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5-1 13: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安徽宿州
小小齐 发表于 2024-05-01 13:04
你这跨度够大的,又溜达到宁夏去了呀,羡慕

去年秋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1 13: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蓝色天空 发表于 2024-05-01 12:45
石雕力士志文支座

        知道它是镇馆之宝,只是名称太拗口,到现在也记不住。
        还未入馆,就看到了它的伙伴,多卖力啊,馆的设计有特色。

        据介绍同期出土的有十来件,但它能成为镇馆之宝,主要是支座上唯一有西夏文字的,所以宝贝啊。
        得意的说,来到它跟前时,参观者只有我一人。哈哈,透过玻璃罩好好的端详它(虽然不好看),尽情的拍吧。所以啊,关键的都带回来了,有西夏文字,有工匠名字,看到的有福了。
        后期参观者多了,就不能上台阶拍顶部和背面了,只允许在正面欣赏。

        它是男性,手环是单的,如果女性则是双环。是我在资料里看到的,讲解没说这个。

        透露个秘密,一开馆,直奔二楼,因为三件镇馆之宝都在这里。一般人习惯从一楼看起,哈哈,时间差很重要哦。
         嘘……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以下来自网络:
        石雕力士志文支座,尺寸长68宽65高62,完残情况完整,出土地点1974年宁夏银川西夏陵区6号陵。宁夏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

        1974年出土,尺寸,长68cm、宽65cm。
        圆雕,白砂石质,近似正方体。为男性人像,面部浑圆,颧骨高突,粗眉上翘,双目圆睁且外凸,鼻梁短粗,獠牙外露,下颚置于胸前。裸体,腹有肚兜,肩与头齐,肘部后屈,双手撑膝,下肢屈跪,背部平直。
        座顶左上角阴刻西夏文三行,计15个字。第一行4字汉译为“小虫旷负”;第二行4字汉译为“志文支座”;第三行7字汉译为“瞻行通雕写流行”。背部阴刻汉文一行6字“砌垒匠高世昌”,为西夏石雕工匠的姓名。
        雕像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负重者的神态,反映出西夏时期石雕艺术的独特风格。
        迄今在西夏陵区多座帝陵的碑亭遗址中,已出土这类支座11件,但刻有西夏文字的仅此一件,弥足珍贵。

这个底座好有喜感呀,真是浑圆的很
博物院的设计,包含了这个底座元素,不错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1 13: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蓝色天空 发表于 2024-05-01 12:47
胡旋舞石刻墓门
        宁夏博物馆三大镇馆之宝之一。

        通过现场听讲解,知道了以下:
        第一,一般胡璇舞多为女性,而此墓门的舞者是两位男性。
        第二,唐玄宗李隆基对于胡旋舞十分偏爱,他的宠妃杨玉环和宠臣安禄山,都善跳胡旋舞。
       第三,关于胡璇女,白居易还有《胡旋女》诗词一首。

        又查询资料知道,胡旋女用人们几乎不可能达到的速度,飞快地旋转。而舞者的双脚则不会踏出圆形垫子一步。
       虽说安禄山是个超级大胖子,胖到几乎无法蹲下身去捡地上的东西,但很擅长跳胡旋舞,呵呵。
        还说敦煌莫高窟第220窟的壁画就有胡旋舞。

        以下来自网络:
        陈列于宁夏博物馆的胡旋舞石刻墓门是1985年在盐池苏步井乡一座唐代墓葬中发掘出土的,这在唐代墓葬中尚属首次发现。
        出土时它是成套的两扇紧闭的石门,单扇石门呈长方形,长88厘米,宽42.5厘米,厚5.4厘米,上下有圆柱状榫,两扇门面闭合处各有一孔,出土时用铁锁锁扣。

        是研究唐代乐舞艺术的宝贵实物资料。1996年,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确定其为“国宝”。

        两门扇正面凿磨光滑,中间减地浅浮雕一男性舞伎。舞伎髭须卷发,深目高鼻,胸宽腰细,体魄健壮,发束带。身着圆领紧身窄袖衫,下着裙,紧贴腿,脚穿长筒皮靴,踩在一小圆毯上,双人对舞,舞姿造型略有不同。
        左边舞伎侧身回首,左脚站立圆毯上,右腿后屈,左手正微微上举,右臂屈至头顶;右侧男伎右脚立毯上,左腿前伸,双臂上屈,至头顶上方合拢。两人均手持长巾,熟练挥旋,飘逸潇洒。
        四周剔地浅雕卷云纹,恰似舞伎腾跃于云气之中,造成流动如飞的艺术效果。整个画面,构思精妙,主体突出,人物面部表情生动自然,体态轻盈健美,舞姿迅疾奔放,充满欢乐欢乐愉快的生活气息。
        石门上的舞伎展示的舞蹈即为胡旋舞。胡旋舞。又有团乱旋、团圆旋等称呼,原出于中亚一带。
        胡旋舞的舞者多为女子,有独舞,也有三、四人舞,后来也有男子跳。

       看展归来,真是背会了《胡旋女》,只是只是近几个月,没复习,忘了有一半吧,放心,我会再拾捡起来的。
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
弦鼓一声双袖举~~朗朗上口


《胡旋女》~~白居易
胡旋女,胡旋女。
心应弦,手应鼓。
弦鼓一声双袖举。
回雪飘飖转蓬舞。
左旋右转不知疲。
千匝万周无已时。
人间物类无可比。
奔车轮缓旋风迟。
曲终再拜谢天子。
天子为之微启齿。
胡旋女,出康居。
徒劳东来万里余。
中原自有胡旋者。
斗妙争能尔不如。
天宝季年时欲变。
臣妾人人学圜转。
中有太真外禄山。
二人最道能胡旋。
梨花园中册作妃。
金鸡障下养为儿。
禄山胡旋迷君眼。
兵过黄河疑未反。
贵妃胡旋惑君心。
死弃马嵬念更深。
从兹地轴天维转。
五十年来制不禁。
胡旋女,莫空舞。
数唱此歌悟明主。

        

胡旋舞的这个好精美,立刻就爱上了。原来胡旋舞的小圆垫子这么小,长知识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1 13: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云南昆明
还没有去过博物馆,五一去见识见识一下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1 13: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我忽然有个想法,这个不会是那时候的某个黄牛品种吧?那个河西走廊西汉霍去病打下来后,迁人口过去,农业和畜牧业大概草场也不缺,古代黄河有水就是不听话,在没治理之前,天然好的草场必然各种条件都不错,几个冰河期也没影响它,又是西域和中原的关口要道,发展农耕文化也行,打劫收过路费也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广告联系|Archiver|踏花行 ( 浙ICP备09015114号-2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0227号

GMT+8, 2024-6-30 21:32 , Processed in 0.04500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