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花行花卉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楼主: 紫枫林

建议~外来入侵性物种种子不要隨意进行大面积分享!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090
物种名称:大藻
鉴别特征:具白色的纤维状根。茎上节间极短。叶簇生成莲座状;叶片因发育的不同阶段而不同,通常倒卵状楔形,先端浑圆或截形,两面被绒毛。叶鞘托叶状,干膜质。佛焰苞小,腋生,白色,外被绒毛,下部管状,上部张开;肉穗花序背面2/3与佛焰苞合生,雄花2~8朵生于上部,雌花单生于下部。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水生漂浮草本,喜高温多雨,在平静的淡水池塘和沟渠中极易繁殖,可在叶腋中生出多个匍匐枝,顶芽生出叶和根,随之成为新株,还可用种子繁殖。
原产地:巴西;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
中国分布现状: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香港、广西、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察隅)。
引入和扩散原因:《本草纲目》(1593)记载,明末引入我国。20世纪50年代作为猪饲料推广栽培。该种繁殖速度快,易被水流冲离栽培场所,带到下游湖泊、水库和静水河湾。大量生长会堵塞航道,影响水产养殖,导致沉水植物死亡,危害水生生态系统。
控制方法:至今为止没有合适的除草剂对此实施防除,最有效的方法是人工打捞,或是用暂时排水的方法使之脱离水源,无法生长,从而达到防除的目的。
作者:金孝锋. 见:李振宇、解焱(主编).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林业出版社.


補充知識:來源~http://www.chemdrug.com/HerbalInfo.asp?id=6515
【药物名称】大藻

【别名】水浮莲,大浮萍。

【科属】天南星科

【植物形态】植物形态:浮水生草本,无茎,有白色纤维状根,集生成束,悬垂水中。叶丛生,斜立,排列成杯状;叶片倒卵状楔形,长2.5~10厘米,基部较厚,先端钝圆,两面均无毛茸,叶脉下面凸起,扇状。花单性,无花被,肉穗花序生于佛焰苞内,且与苞筒背合生,上部分离;佛焰苞小形,具短柄,白色,长约1.2厘米,下部筒状,上部张开,生于叶簇中央。雄花序位于花序顶端,雄蕊2枚,雌花序单生于下端,圆锥状卵形,子房1室。浆果有种子多粒。
生态分布:产华南、华东各省。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夏季采收。
用途:性味淡、寒。能发汗散湿,利尿消肿,通经。煎水可洗去汗斑,止痒,治跌打损伤,肿痛。南方农村常繁殖为养猪饲料。用量:3~5钱。

抱歉暫無圖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图片:
091
物种名称:凤眼莲
识别特征:水上部分高30~50(~100)cm,或更高。茎具长匍匐枝。叶基生呈莲座状,宽卵形、宽倒卵形至肾状圆形,光亮,具弧形脉;叶柄中部多少膨大,内有多数气室。花紫色,上方一片较大,中部具黄斑。蒴果卵形。
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浮水或生泥沼中。繁殖方式以无性为主,依靠匍匐枝与母株分离方式,植株数量可在5天内增加一倍。一株花序可产生300粒种子,种子沉积水下可存活5~20年。常生于水库、湖泊、池塘、沟渠、流速缓慢的河道、沼泽地和稻田中。
原产地:巴西东北部;现分布于全世界温暖地区。
中国分布现状:辽宁南部、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的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栽培,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逸生为杂草。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01年作花卉从日本引入台湾,20世纪50年代作为猪饲料推广后大量逸生,堵塞河道,影响航运、排灌和水产品养殖;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威胁本地生物多样性;吸附重金属等有毒物质,死亡后沉入水底,构成对水质的二次污染;覆盖水面,影响生活用水;滋生蚊蝇。
控制方法:(1)人工打捞;(2)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1995年从美国和阿根廷引进了专食性天敌昆虫Neochetina eichhorniae和N. bruchi在浙江和福建释放,取得初步控制效果;(3)用草甘膦、农达和克芜踪等除草剂在短时间内有效;(4)除草剂和天敌昆虫协调防治也取得了较好的研究进展。
作者:丁建清. 见:李振宇、解焱(主编).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林业出版社.


補充知識:來源百度~

水葫芦又称凤眼兰、凤眼莲,雨久花科,凤眼莲属,多年生水生植物, 浮水草本或根生于泥中。茎极短,具长匍匐枝, 与母株分离后长成新植株。叶基生,莲座状,叶片卵形、倒卵形至肾圆形,光亮;叶柄基部略带紫红色、膨大呈葫芦状的气囊。花紫兰色,上面一片较大,中部具黄斑。整株水上部分可高达1 m以上。水葫芦的繁殖方式分有性和无性两种,以无性为主。依靠匍匐枝与母株分离这种方式,在最适合条件下,水葫芦的植株数量在5天内可以增加一倍。水葫芦的一株花穗可产生300粒种子,种子沉积水下可存活5~20年(Forna and Wright, 1981)。水葫芦在很多生境中均可生长,水库、湖泊、池塘、沟渠、流速缓慢的河道等是其最为适宜的生境,它在稻田也常发生而成为害草,另外,在沼泽地及其它低湿的地方,水葫芦也可生长繁殖。水葫芦的生长对水中的养分和pH值的要求并不高,但如水中盐分含量超过0.06%时即死亡。最适合的生长条件为pH值为7,磷含量20ppm,并有足够的氮,最适宜温度为28~30℃。霜冻可使水葫芦植株死亡,但在很多地区,只有叶部受霜冻影响,植株基部仍保持绿色并不死亡,因此可顺利越冬(Waterhouse, 1994)。
  水葫芦原产南美,大约于20世纪30年代作为畜禽饲料引入我国大陆,并曾作为观赏和净化水质植物推广种植,后逸为野生。由于其无性繁殖速度极快,现已广泛分布于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的17个省市,尤以云南昆明、江苏、浙江、福建、四川、湖南、湖北和河南南部发生严重(丁建清等,1995)。水葫芦主要分布于河流、湖泊和水塘中,往往形成单一的优势群落,排挤本地水生植物,那些依赖这些水生植物生存的水生动物也受到了威胁。云南昆明市赖以生存的高原湖泊滇池内连绵1 000 hm2的水面上全部生长着水葫芦,盖度近100%,由于水质污染和因此而导致的水葫芦的疯长,滇池内很多水生生物已处于灭绝的边缘。资料记载,60年代以前滇池主要水生植物有16种,水生动物68种,但到80年代,大部分水生植物相继消亡,水生动物仅存30余种。人工打捞是目前的主要控制措施。中国农科院生防所1995年从美国和阿根廷引进了专食水葫芦的天敌昆虫Neochetina eichhorniae和N. bruchi并在浙江和福建释放,取得了初步的控制效果(丁建清等,1998b;丁建清等,2001);有的地方利用草甘膦、农达和克芜踪等化学除草剂也可在短时间内控制水葫芦(丁建清等,1998a);协调应用除草剂和天敌昆虫防治水葫芦也取得了较好的研究进展(Ding et al., 1999。但总地说来,目前国内水葫芦的防除缺乏统一的、科学的技术指导,在大多数地区,水葫芦生长速度超过控制速度,控制效果并不理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百度找来的图片,不确定是不是这个



092
土荆芥 Mexican Tea (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来 源】 为双子叶植物药藜科植物土荆芥的带有果穗的全草。
【功 效】 祛风,杀虫,通经,止痛。
【主 治】 治皮肤风湿痹痛,钩虫,蛔虫,痛经,经闭,皮肤湿疹,蛇虫咬伤。
【性味归经】 辛,温,有毒。①《生草药性备要》:“味辛,性温。”②《江西中药》:“辛凉,有小毒。” ③《广西药植图志》:“味苦辛烈,性温,有毒。” 入脾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钱(鲜者5~8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用药忌宜】 《福建民间草药》:“凡患神经衰弱、心脏病、肾病及孕妇等忌服。”
【药物配伍】 配红花,辛温散通;配桑枝,辛散温通;配苍术,燥湿健脾;配芜荑,杀虫。
【别 名】 红泽兰、天仙草、臭草(《福建民间草药》)、钩虫草(《广西药植图志》)、火油根(《南宁市药物志》)、香藜草、臭蒿(《广西中药志》)、杀虫芥、藜荆芥、臭藜藿(《广东中药》)、虎骨香、虱子草(《湖南药物志》)、狗咬癀、鹅脚草(《福建中草药》)
【动植物资源分布】 分布福建、广东、广西及西南各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8月下旬至9月下旬采收全草,摊放通凤处,或捆束悬挂阴干,避免日晒及雨淋。
【拉丁名】 药材Herba Chenopodii原植物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
【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及根,切细。
【考 证】 出自《生草药性备要》。
【生药材鉴定】 干燥带有果穗的茎枝,茎下部圆柱形,粗壮,光滑;上部方形有纵沟,具毛茸,下部叶大多脱落,仅留有茎梢线状披针形的苞片;果穗成束,簇生于枝腋及茎梢,触之即落,淡绿色或黄绿色;剥除宿萼,内有1棕黑色的果实;有强烈的特殊香气,味辣而微苦。
【中药化学成分】 全草含挥发油(土荆芥油)0.4~1%,以果实中最多(1~4%),叶次之,茎最少。油中主成分为驱蛔素(Ascaridole,约6Q~70%)、对聚伞花素(p-Cymene,约25%),及其他帖类物质如土荆芥酮(Aritasone)、柠檬烯(Limonene)等。尚含饱和烃(C21一31,主为 C29烃)、卅烷醇、菠菜?醇(a一Spinasterol)、三萜皂甙藜属皂甙B(Chenopodoside B,由刺囊酸(Echinocystic acid)、葡葡糖醛酸、鼠李糖、木糖、阿拉伯糖组成〕等。驱蛔素为萜烯的过氧化物,在常气压下加热或与酸处理易致爆炸,与水共煮,则逐渐分解,故于蒸馏时愈诀愈佳。叶除含挥发油外,还分出二种黄酮甙:山奈酚一7一鼠李糖甙和上荆芥甙(Ambroside)。 全株含挥发性土荆芥油,油中主成分为驱蛔素(ascaridole)、α-蒎烯、 I-松香芹酮、双松香芹酮(aritasone)及黄樟醚等,另含皂甙 叶含黄酮化合物土荆芥甙(ambroside)、山柰酚-7-葡萄糖甙(kaempferol-7- rhamnoside)。叶和种子尚含草酸、枸橼酸及无机盐。又有报道,尚分得藜甙B(chenopodioside B),其甙元为猬囊草酸(echinocystic acid),糖为葡萄糖醛酸、鼠李糖、木糖和阿拉伯糖。

中文名称: 土荆芥
来源: 本品为藜科植物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inn.的干燥全草。
出处: 实用中草药彩色图集. 第三册
介绍
Title 简介
来源 本品为藜科植物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inn.的干燥全草。


原植物 土荆芥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揉之有强烈臭气;茎直立,多分枝,具条纹,近无毛。叶互生,披针形或狭披针形,下部叶较大,长达15厘米,宽达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渐狭成短柄,边缘有不整齐的钝齿,上部叶渐小而近全缘,上面光滑无毛,下面有黄,色腺点,沿脉土稍被柔毛。花夏季开放,绿色,两性或部分雌性,组成腋生、分枝或不分枝的穗状花序;花被裂片5,少有3,结果时常闭合;雄蕊5枚,突出,花药长约0.5毫米;子房球形,两端稍压扁,花柱不明显,柱头3或4裂,线形,伸出于花被外。胞果扁球形,完全包藏于花被内;种子肾形,直径约0.7毫米,黑色或暗红色,光亮。

生于村旁、路边、旷野及河岸等地。分布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区,北部各省常有栽培。原产热带美洲,现广布于各热带地和温带地。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全草,摊放通风处或捆扎成束,悬挂阴干。


药材性状 本品长50~80厘米或过之,常带果穗,青绿色。茎下部圆柱形,粗壮光滑,上部方柱形有纵沟,具毛茸。下部叶大多脱落,仅茎梢留有线状披针形的苞片。茎梢或枝梢常见残留簇生果穗,触之即脱落,淡绿色或黄绿色。剥除宿萼,内有棕黑色的细小果实1枚。全草有强烈异臭气,味微苦、辛。以茎嫩、带果穗、色黄绿者为佳。


性味和功用 辛、苦,微温。有小毒。祛风消肿,杀虫止痒。用于驱钩虫、蛔虫和蛲虫,皮肤湿疹,脚癣,瘙痒,杀蛆虫。常用量3~6克,研末或制丸入药。外用适量,煎水洗患处。


附注 广东等华南部分地区通常以唇形科石荠苧Mosla scabra(Thunb.)C.Y.Wu et H.w.Li的全草作土荆芥入药。

功用: 祛风消肿,杀虫止痒。用于驱钩虫、蛔虫和蛲虫,皮肤湿疹,脚癣,瘙痒,杀蛆虫。常用量3~6克,研末或制丸入药。外用适量,煎水洗患处。
性味: 辛、苦,微温。有小毒。

抱歉沒有圖片~很多網站內容大同小異,把它排在入侵物種名單第一個!但是到底多嚴重,我還找不到有力證據,看起來可以入藥就覺得不那麼恐怖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图片:
描述:幼苗圖片
图片:
093
刺果瓜

属葫芦科,一年生攀援草本植物,其突出特点为茎上具有棱槽,并散生硬毛,具有卷须。叶子圆形或卵圆形,具有3到5个角或裂片;花暗黄色,直径9~14毫米;果实长卵圆形。原产北美洲,后传入欧洲,1952年在日本静冈县发现,是一种有害外来入侵物种。
据介绍,这种不明植物系蔓生,叶子与生长形态都颇似丝瓜。其生长优势明显,蔓长一般都有五六米,最长的一直攀上高大树木梢头,有十几米。其果实有一两厘米长,呈椭圆形,外有细小芒刺,一旦被触碰便会附着在身上。


補充知識:  來源~~~> http://newsls.lnd.com.cn/bgw/lnnews/200705/59612220070520.htm
外来入侵植物刺果瓜正以每年100倍的速度蔓延,对大连生态构成威胁昨日1200名义工、市民在迎宾路上,拔除刺果瓜上千公斤

  北国网讯 并非所有的绿色都意味着和平。一种名为刺果瓜的外来入侵植物正在对大连的绿草、树木进行大规模“侵害”。昨天,1200余名大连市慈善总会义工、热心市民走上迎宾路围剿“恶草”。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这次清除行动是我市历年最大的一次清除行动。

  2005年,迎宾路上发现“不明植物”,当年经我市植物专家陈辰、张淑梅等鉴定为入侵物种刺果瓜,这种高危入侵物种是国内首次发现。此后,这种高危入侵植物以每年约100倍的速度向周围蔓延。

  去年,植物专家观察发现,其生长地块已由发现时的3小块、约300平方米,扩散到整条迎宾路,所到之处当地杂草被挤出生态圈,部分景观树被攀爬而上的刺果瓜蔓条压倒。植物专家介绍,刺果瓜的生长非常“霸道”,容不得其他植物共存。它们攀爬灌木而上,与灌木争光,使原生灌木因得不到光照而枯死。此前,在大连的一些地段,刺果瓜将槐树、椿树等高大乔木树冠完全覆盖,一棵几十年树龄的老槐树就曾被它们生生“捂”死。

  今年五一假期,记者再次与植物专家现场考察,发现刺果瓜的萌发量又大于往年,如果不予以清除,将进一步向周边蔓延,对这一路段的生态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

  本报对此事进行报道后,受到众多市民的关注,大连市慈善总会义工分会、大连市高校生态志愿者组织、大连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生态志愿者组织等团体及市民纷纷联系各新闻单位,希望能够发挥广大市民的作用,进行清除。本报与大连电视台经与各相关管理部门联系,于昨天组织了这次大型清除活动。

  昨日8时30分,1200余名慈善总会义工、热心市民在植物专家的指导下,分别从棒棰岛防火道小风车附近、棒棰岛宾馆门前出发沿迎宾路拔除刺果瓜。在拔除现场,义工和市民们发现,尽管刺果瓜根基不深,拔除不需费太大力气,但是它们的周围几乎没有其他绿草可以生长。

  市民刘文军带着孩子一起参与清理毒草。他说,自己从新闻中了解到义工分会将要开展消灭毒草刺果瓜活动后,就决定要带孩子参加,“这也是教育孩子要爱护环境的好机会。”他在活动当日为全家报名,加入了义工行列。

  许多热心大连市民“组团”加入拔除“恶草”的行列之中。在得知慈善总会义工分会的这一行动信息后,大连一车友俱乐部在网上发出召集帖,引来不少车友的热烈响应。昨天,这些车友自备手套,铲刀,小铁锹及塑料袋,加入到拔除刺果瓜的行列之中。

  活动至11时结束,中山园林管理处派出车辆收集清除后的刺果瓜萌发芽,总数达上千公斤。

  植物专家说,刺果瓜的入侵必须引起全社会重视。今年此种植物开始大面积蔓延,并威胁林木区域。如果大面积蔓延开来,将对大连市原生物种造成灭绝性打击。目前是清除刺果瓜的最佳时机。 首席记者苏琳 记者张璐璐

  刺果瓜貌似野黄瓜

  大连市自然博物馆植物专家介绍,刺果瓜是葫芦科野胡瓜属一年生攀缘草本植物,其突出特点为茎上具有棱槽,并散生硬毛,具有卷须。这种植物的单棵外形看起来并不危险——— 它们叶子和几米甚至十余米的枝蔓看似黄瓜秧,“伏”在树木上,或大面积铺在山洼里。一些市民说,曾经在路边看过这种植物,还把它当成野黄瓜。刺果瓜原产北美洲,后传入欧洲,1952年在日本静冈县发现,是一种高危害性外来入侵物种。

这种危险的外来物种被当地居民称之为“耷拉藤”


整體圖片借用自:http://news.sina.com.cn/s/2006-10-02/002610154095s.shtml
幼苗圖片  來源  http://www.116600.com.cn/news/html/article.asp?id=3706

致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9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不看不知道,原来这么多熟悉的植物都是外来入侵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暂时就这些了,偶是边发边汗哪。
很多野草是偶经常看到但叫不出名来的,很多草,就算用药打死了,过一阵子又能冒得到处都是
明天上来再在首页整理一下,这样查起来就方便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30 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百色
认真学习了,希望继续~~有好多还以为是本地的野生植物呢,原来是入侵物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30 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烟台

为了保护已有生态,对外来物种的确要斩草除根

顶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30 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都是些熟悉的野草啊,那么能长能不能养了做燃料?该研究研究怎么能变废为宝好好利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30 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黑龙江齐齐哈尔
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广告联系|Archiver|踏花行 ( 浙ICP备09015114号-2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0227号

GMT+8, 2024-9-20 22:50 , Processed in 0.09128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