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花行花卉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楼主: 紫枫林

建议~外来入侵性物种种子不要隨意进行大面积分享!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图片:
061
物种名称:三叶鬼针草 拉丁文名: Bidens pilosa
鉴别特征:茎钝四棱形,直立,无毛或有时上部稀被柔毛。茎下部叶较小,3裂或不裂,常于花前枯萎;中部叶对生,3裂或羽状全裂,裂片边缘有锯齿,顶生裂片卵状长圆形,先端渐尖,基部渐狭或近圆形,两侧裂片椭圆形,基部偏斜,先端急尖,上部裂片对生或互生,线状披针形,3裂或不裂。头状花序直径8~9mm。总苞片7~8枚,线状匙形,基部被短柔毛。舌状花白色或黄色,1~5朵,有时无;筒状花黄色,裂片5,两性结实。瘦果条形,黑色,略扁,具四棱,上部有刚毛;冠毛3~4条,芒状,具倒刺。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常生长在农田、村边、路旁及荒地中。4~5月出苗,8~10月开花结果。
原产地:热带美洲;现广分布于亚洲和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中国分布现状:华东、华中、华南、中南、西南以及河北兴隆县(雾灵山)。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857年在香港被报道。由于瘦果冠毛芒状具倒刺,可能附着于人畜和货物带入我国。常见旱田、果园、桑园和茶园杂草,影响作物的产量,此外还是棉蚜等病虫的中间寄主。
控制方法:可在其花期之前人工铲除,或用25%氟磺胺草醚水剂,每公顷450~750毫升兑水600公斤喷雾,对大豆作物效果较好。
作者:丁炳扬、金孝锋. 见:李振宇、解焱(主编).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林业出版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图片:
062
物种名称:小蓬草 拉丁文名: Conyza canadensis
鉴别特征:植株多少呈黄绿色。茎直立,高50~120cm,具纵条纹,多少疏被长硬毛,上部分枝。下部叶倒披针形,先端尖或渐尖,基部渐狭成柄,边缘具疏锯齿或全缘,中部和上部叶较小,线状披针形或线形,疏被短毛。头状花序径3~4mm,排列成顶生多分枝的圆锥花序;总苞近圆柱状;总苞片2~3层,黄绿色,线状披针形或线形,先端渐尖;冠毛污白色。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常生长于旷野、荒地、田边、河谷、沟边和路旁。花果期5~10月。种子繁殖,以幼苗或种子越冬。
原产地:北美洲;现在各地广泛分布。
中国分布现状:我国各地均有分布,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入侵物种之一。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860年在山东烟台被发现,1886年分别在浙江宁波和湖北宜昌采到,1887年到达四川南溪。该种能产生大量瘦果,借冠毛随风扩散,蔓延极快,对秋收作物、果园和茶园危害严重,为一种常见的杂草,通过分泌化感物质抑制邻近其他植物的生长。该植物还是棉铃虫和棉蝽象的中间寄主,其叶汁和捣碎的叶有刺激皮肤的作用。

作者:李振宇. 见:李振宇、解焱(主编).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林业出版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图片:
063
  
物种名称:苏门白酒草 拉丁文名: Conyza sumatrensis
鉴别特征:植株灰绿色。茎粗壮,高80~200cm,具长分枝,具灰白色上弯短糙毛和开展的疏柔毛。下部叶倒披针形或披针形,基部渐狭成柄,边缘上部每边常有4~8个粗齿,中部和上部叶渐变细小,两面特别下面被密短糙毛。圆锥花序大型;总苞卵状短圆柱状,长4mm,总苞片3层,线状披针形或线形,背面被糙短毛。冠毛初时白色,后变黄褐色。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常生于山坡草地、旷野、路旁、荒地、河岸、沟边。花果期5~10月。种子繁殖。
原产地:南美洲;现在已成为一种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的杂草。
中国分布现状: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海南、江西、浙江、福建、台湾、西藏(吉隆)。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世纪中期引入中国,现为一种常见的区域性恶性杂草,扩散方式及危害性同小蓬草C. canadensis (L.) Cronq.,但植株更高大,可产生更多的果实。

作者:李振宇. 见:李振宇、解焱(主编).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林业出版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图片:
064

物种名称:野茼蒿 拉丁文名: 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
鉴别特征:高20~100cm。茎有纵条纹。叶互生,卵形或长圆状椭圆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重锯齿或有时基部羽状分裂,两面近无毛。头状花序排成圆锥状生于枝顶;总苞圆柱形,苞片2层,条状披针形,长约1cm,边膜质,顶端有小束毛;花全为两性,管状,粉红色,花柱基部小球形,白色。冠毛白色,绢毛状。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直立草本,常生荒地、路旁、林下和水沟边。花果期7~11月。种子繁殖。瘦果藉冠毛随风飘散。
原产地:热带非洲;在世界温暖地区归化。
中国分布现状:分布于广东、香港、广西、江西、浙江、湖南、福建、台湾、海南、云南、西藏(东南部)、贵州、四川、重庆、湖北、甘肃(南部)。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20世纪30年代初从印度支那蔓延入境,在广西被称为"安南草"。为荒地上极常见的杂草,常危害果园及蔬菜,常沿道路及河岸蔓延,还常侵入火烧迹地或砍伐迹地。
控制方法:结果以前拔除。嫩茎叶可作野菜,其风味接近茼蒿,全株可作家畜青饲料。
作者:李振宇. 见:李振宇、解焱(主编).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林业出版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图片:
065
物种名称:一年蓬 拉丁文名: Erigeron annuus
鉴别特征:茎粗壮,高30~120cm,上部有分枝,被硬毛。基生叶长圆形或宽卵形,少有近圆形,基部狭成具翅的长柄,边缘具粗齿,中部和上部叶较小,互生,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先端尖,具短柄或无柄,边缘有不规则的齿或近全缘,最上部叶线形,被疏短硬毛,或有时近无毛。头状花序直径1.2~1.6cm,排列成疏圆锥花序,总苞片3层,草质,披针形;外围的雌花舌状,舌片平展,线形,白色或淡蓝紫色;中央的两性花管状,黄色;冠毛异形,雌花的冠毛极短,膜片状连成小冠,两性花的冠毛2层,外层鳞片状,内层为10~15条长约2mm的刚毛。瘦果狭倒卵形至长圆形,边缘翅状。
生物学特征:一年生或越年(二年)生草本,种子于早春或秋季萌发,6~8月开花,8~10月结果。以种子繁殖。喜生肥沃向阳的土壤,在贫瘠的土壤上亦能生长。
原产地:原产地:原产北美洲;现广布北半球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中国分布现状:除新疆、内蒙古、宁夏、海南外,各地均有采集记录。
引入扩散和引起问题:1886年在上海郊区山地发现。该种蔓延迅速,发生量大,常危害麦类、果树、桑和茶等作物,同时侵入牧场、苗圃造成危害,还常出现在山坡湿草地、旷野、路旁、河谷或疏林下,排挤本土植物。本种还是地老虎的寄主。

作者:李振宇. 见:李振宇、解焱(主编).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林业出版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图片:
066
  
物种名称:紫茎泽兰 拉丁文名: Eupatorium adenophorum
鉴别特征:茎紫色,被腺状短柔毛,叶对生,卵状三角形,边缘具粗锯齿。头状花序,直径6mm,排成伞房状;总苞片3~4层,小花白色。高1~2.5m。
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行有性和无性繁殖。每株可年产瘦果1万粒左右,藉冠毛随风传播。根状茎发达,可依靠强大的根状茎快速扩展蔓延。紫茎泽兰能分泌化感物质,排挤邻近多种植物。
原产地:原产地:中美洲;在世界热带地区广泛归化。
中国分布现状:分布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西南部)、台湾,垂直分布上限为2500m。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35年在云南南部发现,可能经缅甸传入。在其发生区常形成单优群落,排挤本地植物、影响天然林的恢复;侵入经济林地和农田,影响栽培植物生长;堵塞水渠,阻碍交通;全株有毒性,危害畜牧业。
控制方法:(1)生物防治:云南曾于1984年引进一种专性寄生的昆虫--泽兰实蝇并做释放实验,实蝇对植株的高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野外寄生率可达50%以上;(2)替代控制:利用臂形草、红三叶草、狗牙根等植物作为替代控制取得一定成效。(3)化学防治:2, 4-D、草甘膦、敌草快、麦草畏等10多种除草剂紫茎泽兰地上部分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对于根部效果较差。
作者:丁建清. 见:李振宇、解焱(主编).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林业出版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图片:
067
物种名称:假臭草 拉丁文名: Eupatorium catarium
鉴别特征:全株被长柔毛,茎直立,高0.3~1m,多分枝。叶对生,卵圆形至菱形,具腺点;边缘齿状,先端急尖,基部圆楔形,具三脉;叶柄长0.3~2cm。头状花序生于茎、枝端,总苞钟形,小花25~30,蓝紫色;花冠长3.5~4.8mm。瘦果长2~3mm,黑色,具白色冠毛。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花果期全年。种子繁殖,繁殖率极高
原产地:南美;现散布于东半球热带地区。
中国分布现状:香港、广东南部、福建(厦门)。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假臭草早在20世纪80年代于香港首次被发现,但一直被误认为是熊耳草Ageratum houstonianum Mill,直到1995年才被鉴定。此时,香港的荒地、路边及市区很常见。90年代开始在深圳出现,现在已经占领了广东沿海地区大部分荒坡、荒地、滩涂、林地、果园。所到之处,其他低矮草本逐渐被排斥,在华南果园中,它迅速覆盖整个果园的地面,由于其对土壤肥力的吸收力强,能极大地消耗土壤养分,对土壤可耕性的破坏极为严重,与果树争水、争肥,严重影响果树的生长。当假臭草入侵牧场后,能排斥牧草,同时分泌一种有毒的恶臭味,影响家畜的觅食。
控制方法:可在其种子成熟之前将路边、坡地、果园等处的植株除掉,还可利用百草枯或草甘膦等除草剂防治。
作者:邢福武. 见:李振宇、解焱(主编).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林业出版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图片:
068

物种名称:飞机草(香泽兰) 拉丁文名: Eupatorium odoratum
鉴别特征:高达3~7m,根茎粗壮,茎直立,分枝伸展。叶对生,卵状三角形,先端短渐尖,边缘有粗锯齿,有明显的三脉,两面粗糙,被柔毛及红褐色腺点,挤碎后有刺激性的气味;头状花序排成伞房状;总苞圆柱状,长1cm,总苞片3~4层。花冠管状,淡黄色,柱头粉红色。瘦果狭线形,有棱,长5mm,棱上有短硬毛;冠毛污白色,有糙毛。
生物学特性:丛生型的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瘦果能借冠毛随风传播,而成熟季节恰值干燥多风的旱季,故扩散、蔓延迅速。种子的休眠期很短,在土壤中不能长久存活。在海南岛1年开花2次,第一次4~5月,第二次9~12月。
原产地:中美洲;在南美洲、亚洲、非洲热带地区广泛分布。
中国分布现状:台湾、广东、香港、海南、广西、云南、贵州(西南部)。
引入扩散及引起问题:飞机草在20世纪20年代早期曾作为一种香料植物引到泰国栽培,1934年在云南南部被发现。危害多种作物,并侵犯牧场。当高度达15cm或更高时,就能明显地影响其他草本植物的生长,能产生化感物质,抑制邻近植物的生长,还能使昆虫拒食。叶有毒,含香豆素。用叶擦皮肤会引起红肿、起泡,误食嫩叶会引起头晕、呕吐,还能引起家畜和鱼类中毒。该植物是叶斑病原Cercospora sp. 的中间寄主。

作者:李振宇. 见:李振宇、解焱(主编).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林业出版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图片:
069
  
物种名称:牛膝菊 拉丁文名: Galinsoga parviflora
鉴别特征:高10~80cm。茎散生贴伏的短柔毛和腺状短柔毛。叶对生。卵形或长椭圆状卵形,长(1.5)2.5~5.5cm,宽(0.6)1.2~3.5cm,具基出三脉或不明显的五出脉;上部叶较小,通常披针形。头状花序有长梗,排成疏松的伞房花序,花序梗的毛长约0.2mm;总苞半球形或宽钟状;宽3~6mm;舌状花4~5枚,舌片白色,先端3齿裂;管状花冠黄色,鳞片(萼片)先端无钻形尖头。瘦果黑色或黑褐色,长1~1.5mm,具3~5棱。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生于海岸附近到3680m的山坡草地、河谷、疏林下、旷野、河岸、溪边、田间、路旁、果园或宅旁。花果期7~10月。种子繁殖,繁殖力极强。
原产地:南美洲;现分布于世界大部分地区。
中国分布现状:分布于除西北以外全国各地。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15年在云南宁蒗和四川木里采到标本。该种是一种难以去除的杂草,适应能力强,发生量大,对农田作物、蔬菜、果树等都有严重影响。易随带土苗木传播。

作者:李振宇. 见:李振宇、解焱(主编).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林业出版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图片:
070
物种名称:薇甘菊
鉴别特征:茎细长,匍匐或攀援,多分枝;茎中部叶三角状卵形至卵形,基部心形;花白色,头状花序。
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质或稍木质藤本,兼有性和无性两种繁殖方式。其茎节和节间都能生根,每个节的叶腋都可长出一对新枝,形成新植株。
原产地:中美洲;现已广泛分布于亚洲和大洋州热带地区。
中国分布现状:现广泛分布于香港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19年曾在香港出现,1984年在深圳发现。薇甘菊是一种具有超强繁殖能力的藤本植物,攀上灌木和乔木后,能迅速形成整株覆盖之势,使植物因光合作用受到破坏窒息而死,薇甘菊也可通过产生化感物质来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对6~8m以下天然次生林、人工速生林、经济林、风景林的几乎所有树种,尤其对一些郁密度小的次生林、风景林的危害最为严重,可造成成片树木枯萎死亡而形成灾害性后果。在超过47hm2的广东深圳内伶仃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80%范围遭受薇甘菊的危害,造成灾害性危害的面积已达80hm2,生态系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危及到岛上的600多只猕猴、红树林、鸟类及其他动植物的生存。该种已被列为世界上最有害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
控制方法:近2年,深圳市、珠海市和广东省政府组织多次人工拔除,但收效甚微,目前正开展化学防治试验;国外正在开展利用天敌昆虫和病原菌进行生物防治的研究。
作者:丁建清. 见:李振宇、解焱(主编).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林业出版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广告联系|Archiver|踏花行 ( 浙ICP备09015114号-2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0227号

GMT+8, 2024-9-20 22:34 , Processed in 0.07575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