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花行花卉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楼主: 紫枫林

建议~外来入侵性物种种子不要隨意进行大面积分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29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南宁
好多品种都是到处可见的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图片:
052
物种名称:波斯婆婆纳 拉丁文名: Veronica persica
鉴别特征:全株有毛。茎自基部分枝,下部倾卧,高15~45cm,茎基部叶对生,有柄或近于无柄,卵状长圆形,边缘有粗钝齿。花序顶生,苞叶与茎生叶同型,互生。花单生于苞腋,花梗明显长于苞叶;花萼4裂,花冠淡蓝色,有深蓝色脉纹。蒴果肾形,宽过于长,顶端凹口开角大于90°,宿存花柱明显超过凹口。种子表面有颗粒状的突起。
生物学特性:越年生或一年生草本,花期3~5月。种子繁殖。
原产地:西亚至伊朗;现广布温带及亚热带地区。
中国分布现状:分布于华东、华中、西南、西北等地。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始载于《江苏植物名录》(1919~1921年)。1933年采自湖北武昌。生于路边、宅旁、旱地夏熟作物田,特别是麦田中,对作物造成严重危害,同时成为黄瓜花叶病毒、李痘病毒、蚜虫等多种微生物和害虫的寄主,分布在菠菜、甜菜、大麦等作物根部的病原菌(Aphanomyces cladogamus)同时也寄生在该种植株上。
控制方法:由于该种处于作物的下层,通过作物的适度密植株,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这种草害;将旱旱轮作改为水旱轮作,可有效地控制这种杂草的发生;绿麦隆、绿磺隆、甲磺隆、杀草丹、除草醚等除草剂能够有效地杀灭该种;刺盘孢属(Colletotrichium)某些真菌可使该种染炭疽病。
作者:丁炳扬. 见:李振宇、解焱(主编).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林业出版社.

这花我们那儿真得太泛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图片:
053
  
物种名称:婆婆纳 拉丁文名: Veronica polita
鉴别特征:茎基部多少分枝成丛,纤细,匍匐或上升,多少被柔毛,高10~25cm。叶对生,具短柄,三角状圆形,长5~10mm,通常有7~9个钝锯齿。总状花序顶生;苞片叶状,互生;花梗略比苞片短,花后向下反折;花萼4深裂几达基部,裂片卵形,果期长达5mm,被柔毛;花冠蓝紫色,辐状,直径4~8mm,筒部极短,蒴果近于肾形,稍扁,密被柔毛,在脊处混有腺毛,略比萼短,宽4~5mm,凹口成直角,裂片顶端圆,脉不明显,花柱与凹口齐或略过之;种子舟状深凹,背面波状纵皱纹。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生于2200m以下的荒地、林缘、路旁。陕西渭河流域9~10月出生,早春发生数量极少。花期3~5月,种子繁殖。种子于4月渐次成熟,约经3~4月的休眠后萌发。
原产地:西亚;广布于世界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中国分布现状:北京、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新疆、江苏、安徽、浙江、上海、江西、福建、湖北、四川、重庆、贵州、广西、云南。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救荒本草》(1406年)首次记载。田园中常见杂草,主要危害小麦、大麦、蔬菜、果树等作物。
控制方法:参见波斯婆婆纳。
作者:齐耀东. 见:李振宇、解焱(主编).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林业出版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图片:
054
物种名称:猫爪藤 拉丁文名: Macfadyena unguis-cati
鉴别特征:茎多分枝,藉气根攀援,分枝纤细平滑。叶对生,顶端具3枚钩状卷须。对生叶长圆形,先端渐尖,基部钝。花单生或2~5朵组成圆锥花序,被疏柔毛,钟形花萼先端近于平截,膜质;花冠黄色,钟状至漏斗状,檐部裂片5,近圆形,不等长。蒴果线形,长达28cm,宽8~10mm,海绵质隔膜较薄。
生物学特性:常绿藤本,藉气根攀援。花期4月,果期6月。种子多数,具宽膜质翅,由风吹扬传播。种子繁殖。断枝有时也可长成新的植株。
原产地:热带美洲;在热带亚洲归化。
中国分布现状:我国广东、福建有引入并作观赏栽培,在福建逸为野生。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840年福建厦门鼓浪屿成为英国租界后从海外引入。如今这种植物已成为鼓浪屿园林树木的一大公害,老藤可成为绞杀植物。枝叶覆盖树木,使之生长不良和导致死亡,就连数百年的古榕树也不能幸免。
控制方法:避免在天然林附近种植该种植物。清除结果植株,以避免种子随机扩散。
作者:谷卫彬. 见:李振宇、解焱(主编).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林业出版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图片:
055
物种名称:北美车前 拉丁文名: Plantago virginica
鉴别特征:直根系,全株被白色柔毛。叶基生,狭倒卵形或倒披针形,长(2~)3~18cm,宽0.5~4cm,边缘具浅波状齿,叶脉弧形,3~5条。穗状花序,苞片披针形或窄椭圆形,中脉有宽而厚的龙骨状突起。花冠4裂,白色至淡黄色。蒴果卵球形,于基部上方周裂。种子2枚,卵形或长卵形,长(1~)1.4~1.8mm,腹面凹陷成船形,黄褐色至红褐色。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生于铁路沿线地区的路边、田梗、宅旁、疏林、果园、菜地和夏熟作物田。北美车前形态、大小与种群密度变异极大,密度高时达18600株/m2,单株平均重量0.014g,当密度稀少时,个体大者则可达595g。种子繁殖。
原产地:北美;现广布世界温暖地区。
中国分布现状:浙江、上海、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台湾、广东、湖南、四川。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51年始见于江西南昌市莲塘区。种子遇水产生粘液,藉人和动物以及交通工具传播。为果园、旱田及草坪杂草,当种群密度大,花粉数量较多时,可能会导致花粉过敏症。

作者:丁炳杨. 见:李振宇、解焱(主编).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林业出版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图片:
056
物种名称:阔叶丰花草 拉丁文名: Spermacoce latifolia
鉴别特征:全株被毛,茎和枝四棱柱形。叶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长2~2.7cm,宽1~4cm,先端锐尖或钝,基部阔楔形而有下延,上面平滑;叶柄长4~10mm,扁平;托叶膜质,被粗毛。花数朵丛生于托叶鞘内,无花梗;萼管圆筒形,被粗毛,檐4裂;花冠漏斗状,淡紫色,顶端4裂。蒴果椭圆形,长约3mm,直径2mm,被毛,种子近椭圆形,干后浅褐色或黑褐色。
生物学特性:多年生披散草本,为喜光性杂草,常生于红壤上,见于1000m以下废墟、荒地、沟渠边、山坡路旁或为田园杂草。花果期5~7月。种子繁殖。
原产地:南美洲热带地区;现泛热带分布。
中国分布现状:广东南部、海南、香港、台湾和福建南部。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37年引进广东等地作为军马饲料,70年代常作为地被植物栽培,现在已成为华南地区常见杂草,入侵茶园、桑园、果园、咖啡园、橡胶园以及花生、甘蔗、蔬菜等旱作物地,对花生的危害尤为严重。生长繁殖迅速。
控制方法:该种的茎叶稍多汁,不耐高温、荫蔽和脱水,应在开花结果前将其拔除,亦可配合伏耕和秋耕除草,降低其长势和繁殖力。可利用草甘膦或四氟丙酸钠等除草剂防治。  
作者:邢福武. 见:李振宇、解焱(主编).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林业出版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图片:
057
物种名称:刺苞果 拉丁文名: Acanthospermum australe
鉴别特征:高35~55cm,有纺锤状根。茎直立,倾斜或匍匐,中空或具白色髓部,中部以上有两叉状分枝,上部被白色长柔毛。叶长或宽椭圆形或近菱形,长2~4cm,宽1~1.5cm,先端宽尖或钝,中部以上有锯齿,基部楔形,两面及边缘密被刺毛。头状花序小,有短或近无梗。总苞钟形,总苞片2层,外层5个,草质,长圆状披针形,外面及边缘被白色柔毛,内层倒卵状长圆形,基部紧密包裹雌花,顶端具2直刺,长约2mm。雌花1层,5~6个;花冠舌状,舌片小,淡黄色,兜状椭圆形,长1mm,顶端有3齿,基部稍被细毛,上端钟形,有5裂片,具3~4个小腺点。花柱不分裂,顶端稍膨大成棒状。瘦果倒卵状长三角形,长8mm,基部稍狭,顶端截形,有2个不等长的开展的硬刺,周围有钩状的刺。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通常生于海拔350~1900m的旷地、河谷、沟边、路旁,并入侵田园。花期6~7月,果期8~9月。种子繁殖。瘦果具钩状刺,钩附于在动物身体上传播。
原产地:热带南美洲;现广布世界热带地区。
中国分布现状:分布于云南、广西西部。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36年发现于云南勐海。现已成为云南南部的一种常见杂草,在果园、橡胶园、苗圃及农田中产生一定危害,入侵自然生态系统后,由于缺乏制约因素,数量不断增加

作者:税玉民. 见:李振宇、解焱(主编).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林业出版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图片:
058
物种名称:藿香蓟 拉丁文名: Ageratum conyzoides
鉴别特征:高30~60cm。叶对生,有时上部互生;叶卵形或菱状卵形,先端急尖,基部圆钝或宽楔形,边缘具圆锯齿,两面被白色稀疏柔毛和黄色腺点。头状花序在茎端排列呈伞房状,总苞片2层,长圆形或披针状长圆形,边缘撕裂状,外面无毛。花浅蓝色或白色。瘦果黑褐色,具5棱,冠毛膜片状,上部渐狭成芒状。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生于海拔2800m以下的田园、荒地、山坡草地、山谷灌丛等处。结实率高,繁殖速度快。
原产地:中南美洲;现在非洲、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归化。
中国分布现状: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香港、广西、海南、贵州、湖南、四川、重庆、云南、西藏(东南部)。
引入扩散和引起问题:19世纪出现在香港,同时由印度支那蔓延至云南南部。藿香蓟已在许多地区的菜地、果园、茶园、蔗田、玉米地及水田边以优势种成片生长,成为危害较严重的农田杂草。

作者:丁炳扬. 见:李振宇、解焱(主编).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林业出版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图片:
059
物种名称:豚草 拉丁文名: Ambrosia artemisiifolia
鉴别特征:高1m以下,茎下部叶对生,上部叶互生,叶一至二回羽裂,边缘具小裂片状齿。雄花序总苞碟形,排成总状,雌花序生雄花序下或生上部叶腋。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生于荒地、路边、沟旁或农田中,适应性广,种子产量高,每株可产种子300~62000多粒。瘦果先端具喙和尖刺,主要靠水、鸟和人为携带传播;豚草种子具二次休眠特性,抗逆力极强。
原产地:北美洲;在世界各地区归化。
中国分布现状:在东北、华北、华中和华东等地约15个省市直辖市。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35年发现于杭州,为一种恶性杂草,其危害性表现在:(1)花粉是人类花粉病的主要病原之一;(2)侵入农田,导致作物减产;(3)释放多种化感物质,对禾本科、菊科等植物有抑制、排斥作用。
控制方法:(1)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曾利用从北美引进的豚草卷蛾在湖南取得了良好效果;(2)苯达松、虎威、克芜综、草甘膦等可有效控制豚草生长;(3)沈阳农业大学和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合作于1989和1990年在沈大和沈桃高速公路两侧建立了200hm2的豚草替代控制示范区,所选取的替代植物包括紫穗槐、沙棘等具有经济价值的植物,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丁建清. 见:李振宇、解焱(主编).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林业出版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图片:
060
物种名称:钻形紫菀 拉丁文名: Aster subulatus
鉴别特征:茎高25~100cm,无毛而富肉质,上部稍有分枝。基生叶倒披针形,花后凋落;茎中部叶线状披针形,先端尖或钝,有时具钻形尖头,全缘,无柄,无毛。头状花序小排成圆锥状,总苞钟状,总苞片3~4层,外层较短,内层较长,线状钻形,无毛;舌状花细狭,淡红色,长与冠毛相等或稍长;管状花多数,短于冠毛。瘦果长圆形或椭圆形,长1.5~2.5mm,有5纵棱,冠毛淡褐色。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喜生长在潮湿的土壤,在沼泽或含盐土壤上亦能生长。9~11月开花结果,可产生大量瘦果,果具冠毛随风散布。
原产地:北美洲;现广布于世界温暖地区。
中国分布现状: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云南、贵州、湖北、四川、重庆、广西、广东、福建、台湾。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47年发现于湖北武昌。常沿河岸、沟边、洼地、路边、海岸蔓延,侵入农田危害棉花、大豆、甘薯、水稻等作物,还常侵入浅水湿地,影响湿地生态系统及其景观。
控制方法:在开花前拔除。
作者:李振宇. 见:李振宇、解焱(主编).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林业出版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广告联系|Archiver|踏花行 ( 浙ICP备09015114号-2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0227号

GMT+8, 2024-9-20 20:33 , Processed in 0.09347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