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花行花卉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楼主: 紫枫林

建议~外来入侵性物种种子不要隨意进行大面积分享!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图片:
080
物种名称:地毯草 拉丁文名: Axonopus compressus
鉴别特征:具长的匍匐茎,节着土生根并分枝。秆扁,节密生灰白色柔毛,高15~50cm。叶鞘松弛,扁而具脊;叶舌长约0.5mm;叶片质较柔薄,先端钝圆,上面通常被柔毛,边缘具细柔纤毛,秆生者长5~20cm,宽8~12mm,匍枝上者较短。总状花序2~5枚呈指状排列,最上2枚成对而生,通常长4~8cm。小穗长圆状披针形,长2.2~2.5mm,着生于穗轴一侧,疏生柔毛;第一颖不存在;第二颖与第一外稃等长,先端尖,背面疏生柔毛。谷粒椭圆形,长1.8~2mm,先端疏生少数柔毛。
生物学特性:多年生中生禾草,喜湿热的气候,适于生长在地下水位较高的沙土或沙壤土上,在肥沃的沙壤土、壤土上生长最好,不耐寒旱,不耐涝。在我国南方生长在海拔800m以下低山丘陵的沟边、湿润的缓坡、开阔草地上、果园及林下。花果期夏秋季。靠种子或匍匐枝进行繁殖。
原产地:原产热带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引种栽培作草坪和牧草,常逸为野生。
中国分布现状:福建、广东、香港、海南、台湾、广西、云南。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40年引入台湾栽培,常植作草坪或作牧草。逸生后蔓延迅速,排挤本土草本植物,还成为农田和果园杂草。

作者:陈文俐. 见:李振宇、解焱(主编).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林业出版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图片:
081
物种名称:蒺藜草 拉丁文名: Cenchrus echinatus
鉴别特征:高15~50cm,秆扁圆形,基部屈膝或横卧地面而于节上生根,下部各节常分枝。叶长5~20(~40)cm,宽3~10mm;叶鞘具脊;叶舌短,具纤毛。总状花序顶生,长3~10cm,穗轴粗糙;小穗2~6个,包藏在由多数不育小枝形成的球形刺苞内,椭圆状披针形,渐尖,长约4.5~7mm,含2小花,第一颖具1脉,第二颖具5脉,第一小花雄性或中性,第二小花两性。刺苞总梗密被短毛。
生物学特征:一年生草本,在潮湿的热带地方终年都开花。常生于低海拔的耕地、荒地、牧场、路旁、草地、沙丘、河岸和海滨沙地,能耐受反复修剪。种子繁殖。刺苞具多数微小的倒刺,可附着在衣服、动物皮毛和货物上传播,种子常在刺苞内萌发。
原产地:热带美洲;广布于南纬33°至北纬33°之间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中国分布现状:福建、台湾、广东、香港、广西和云南南部。
引入扩散及引起问题:1934年在台湾兰屿采到标本。蒺藜草为花生、甘薯等多种作物地和果园中的一种危害严重的杂草,侵入裸露的或新开垦的土地后,能很快扩充占领空隙;还成为热带牧场中的有害杂草,其刺苞可刺伤人和动物的皮肤,混在饲料或牧草里能刺伤动物的眼睛、口和舌头。

作者:李振宇. 见:李振宇、解焱(主编).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林业出版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图片:
082
物种名称:毒麦 拉丁文名: Lolium temulentum

是我国限制检疫对象,
鉴别特征:茎丛生,高20~120cm。叶线状披针形,长6~40cm,宽3~13mm。穗狭,长5~40cm,主轴波状曲折,两侧沟状,具8~19个互生的小穗;每小穗含(2)4~6个花。第二颖具5~9脉;芒长7~15mm。颖果长椭圆形,长4~6mm,绿而具紫褐晕。
生物学特性:越年生或一年生草本,适应性广,分檗力较强。其籽实比小麦早熟,熟后随颖片脱落。种子繁殖。
原产地:欧洲地中海地区;现广布世界各地。
中国分布现状:除西藏和台湾外,各省(区)都曾有过报道。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随麦种传播。1954年在从保加利亚进口的小麦中发现。可造成麦类作物严重减产。籽粒受真菌Stromatinia temulenta Prill. & Del.侵染后,产生毒麦碱(Temuline),能麻痹中枢神经。人食用含4%毒麦的面粉,就能引起中毒。毒麦做饲料时也可导致家畜、家禽中毒。
控制方法:毒麦是我国限制输入检疫对象,在麦田管理中发现毒麦应及时拔除。避免用混有毒麦的麦种播种。应通过检疫防止它向新区传播。
作者:李振宇. 见:李振宇、解焱(主编).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林业出版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图片:
083
  
物种名称:大黍 拉丁文名: Panicum maximum
鉴别特征:具粗短根状茎,须根发达。秆较粗壮,质较坚硬,高1~3m,具4~8节,节密被柔毛;叶鞘具疣毛,尤以近基部为甚,节密生柔毛;叶舌膜质,长约1mm;叶线形,质地坚硬,长10~50cm,宽6~20mm,上面基部具硬疣毛,边缘粗糙。圆锥花序开展,长25~30cm,主轴粗,直立具条纹,分枝细,粗糙,斜向上升,下部裸露,基部者呈轮生状,腋间具柔毛。小穗灰绿色,长圆形,顶端尖,长约3mm,无毛;小穗柄侧生者通常短于小穗而弯曲;第一颖长约为小穗的1/3,宽卵形,具不明显的3~5脉,顶端钝或稍尖,基部包卷小穗;第二颖与小穗等长,具5脉;第一花或可具3雄蕊,外稃与小穗等长,具5脉;内稃与外稃等长,具2脉。谷粒淡黄色,长约2.5mm,具横皱纹。
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根系较深,耐长期干旱,在炎热、湿润、年降水量大于1000mm的热带地区生长良好,但不耐寒。花果期6~11月。种子和根状茎繁殖。
原产地:热带东非;现于热带及亚热带广泛栽培和归化。
中国分布现状: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香港、云南(南部)。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08年从菲律宾引入台湾,香港亦引种作为牧草。在荒野路旁归化。在台湾和香港已成为常见杂草。

作者:陈文俐. 见:李振宇、解焱(主编).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林业出版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图片:
084
物种名称:铺地黍 拉丁文名: Panicum repens
鉴别特征:具粗壮而长的根状茎。秆直立,质地坚硬,高30~100cm,具多节。叶鞘光滑,边缘具纤毛;叶舌长约0.5mm,具纤毛;叶片质硬,挺直,长5~20cm,宽3~6mm,干时上部卷折,上面被柔毛。圆锥花序开展,长10~30cm,主轴直立,分枝斜向上升,粗糙,下部裸露。小穗长圆形,先端尖,无毛,长约3mm;第一颖长约为小穗的1/4,具3脉,先端截平或圆钝,脉不明显;第二颖与小穗等长,具7~9脉,先端喙尖;第一花雄性,外稃与第二颖等长同形但较宽;内稃膜质,几等长于外稃;雄蕊3枚,花药黑褐色。谷粒长圆形,先端尖,长2.2~2.5mm,平滑光亮。
生物学特性:多年生湿中生禾草,多生长于海边或潮湿之处,常入侵旱作物地。花果期5~11月。以根状茎和种子繁殖,生长迅速,再生性强。
原产地:巴西;现广分布于热带与亚热带。
中国分布现状:在华南、华东地区有记载。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857年在香港发现。该种是旱地恶性杂草,它生长迅速,粗大根茎深入土层后,可穿行于作物根系间,抢夺田间大量养分;地上部分则遮盖作物茎叶,使田间通风透光不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同时该种又是稻纵卷叶螟的宿主,传播虫害。该种也是草坪的主要害草之一,危害潜力高,难根除,目前尚无理想的除草剂可防治,应避免侵入。

作者:陈文俐. 见:李振宇、解焱(主编).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林业出版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图片:
085
物种名称:两耳草 拉丁文名: Paspalum conjugatum
鉴别特征:具长匍匐茎。秆扁压,近实心,细弱,高20~50cm。叶鞘松弛,背部具脊,无毛或边缘具纤毛;叶舌短小,具长纤毛;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扁平质薄,长5~20cm,宽5~10mm,无毛或具疣毛,边缘具纤毛。总状花序两枚,对生并呈叉状开张,细弱,长6~12cm;穗轴宽约0.8mm,边缘粗糙。小穗成两行覆瓦状排列,卵圆形,长约1.5~1.8mm,具长约1mm的柄;第一颖退化;第二颖与第一外稃相似,质薄,脉不明显,而前者之边缘具丝状长柔毛;第二外稃坚硬。谷粒几与小穗等长,扁平或一面略凸出。
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生长于田野潮湿之地,在海拔2000m以下的林缘湿地常有成片生长。花果期7~9月。用种子或匍匐茎繁殖。
原产地:原产于热带美洲;现广布于两半球热带。
中国分布现状:海南、广东、香港、福建、广西、云南、四川、贵州、西藏(东南部)、江西、湖南(南部)、台湾。
引入扩散原因及引起问题;1912年在香港被报道。该种匍匐枝蔓延广,成片生长时大量消耗土壤养分,侵入农田和果园时,减少作物产量。
控制方法:对于果园以及其他树木园的两耳草,最有效的除草剂是10%草甘膦水剂;41%农达水剂;74.7%农民乐水溶性粒剂。在两耳草生长已很旺盛但尚未开花前,用喷施法施药。
作者:陈文俐. 见:李振宇、解焱(主编).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林业出版社.

这个是蟋蟀草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图片:
086
物种名称:假高粱
鉴别特征:具根状茎延长,具分枝。秆直立,高1~3m,叶宽线形,叶舌具缘毛。圆锥序大型,淡紫色至紫黑色;分枝轮生,与主轴交接处有白色柔毛;小穗成对,其中一个具柄,另一个无柄,长3.5~4mm,无芒,被柔毛。颖果棕褐色,倒卵形。
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生于田间、果园,以及河岸、沟渠、山谷、湖岸湿处。花期6~7月,果期7~9月。种子和根状茎繁殖。
原产地:地中海地区;现广布于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及加拿大、阿根延等高纬国家。
中国分布现状:台湾、广东、广西、海南、香港、福建、湖南、安徽、江苏、上海、辽宁、北京、河北、四川、重庆、云南。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20世纪初曾从日本引到台湾南部栽培,同一时期在香港和广东北部发现归化。该种子常混在进口作物种子中引进和扩散。是高粱、玉米、小麦、棉花、大豆、甘蔗、黄麻、洋麻、苜蓿等30多种作物地里的杂草,不仅通过生态位竞争使作物减产,还可能成为多种至病微生物和害虫的寄主。此外,该种可与同属其他种杂交。
控制方法:被我国列为禁止输入检疫对象,对混在进口种子中的种子,可用风选等方法去除;配合伏耕和秋耕除草,将其根茎置于高温、干燥环境下;用暂时积水的方法,抑制其生长;用草甘膦或四氟丙酸钠等除草剂防治。
作者:李振宇. 见:李振宇、解焱(主编).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林业出版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图片:
087
  
物种名称:互花米草 拉丁文名: Spartina alterniflora
鉴别特征:秆高1~1.7m,直立,不分枝。叶长达60cm,基部宽0.5~1.5cm,至少干时内卷,先端渐狭成丝状;叶舌毛环状,长1~1.8cm。圆锥花序由3~13个长(3)5~15cm,多少直立的穗状花序组成;小穗长10~18mm,覆瓦状排列。颖先端多少急尖,具1脉,第一颖短于第二颖,无毛或沿脊疏生短柔毛;花药长5~7mm。
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生于潮间带。植株耐盐耐淹,抗风浪。种子可随风浪传播。根系分布在60cm深的滩土中,单株一年内可繁殖几十甚至上百株。
原产地:美国东南部海岸;在美国西部和欧洲海岸归化。
中国分布现状:上海(崇明岛)、浙江、福建、广东、香港。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79年引入,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变成了害草,表现在:(1)破坏近海生物栖息环境,影响滩涂养殖;(2)堵塞航道,影响船只出港;(3)影响海水交换能力,导致水质下降,并诱发赤潮;(4)威胁本土海岸生态系统,致使大片红树林消失。
控制方法:(1)人工及机械清除效率低;(2)除草剂通常只能清除地表以上部分,对于滩涂中的种子和根系效果较差;(3)生物防治尚在实验阶段。
作者:丁建清、林彦云. 见:李振宇、解焱(主编).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林业出版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图片:
088
物种名称:红毛草 拉丁文名: Rhynchelytrum repens
鉴别特征:秆直立,常分枝,高40~100cm,节间具疣毛,节具软毛。叶鞘松弛,下部散生疣毛;叶片线形,无毛,长达20cm,宽2~5mm。圆锥花序开展,长10~15cm,分枝长达8cm;小穗柄纤细,顶端稍膨大,疏生长柔毛;小穗两侧压扁,长约5mm,被粉红色长丝状毛;含2小花,仅第二小花结实;第一颖小,长为小穗的1/5,具1脉,被短硬毛;第二颖和第一外稃相似,具5脉,被疣基长绢毛,顶端微裂,裂齿间有1mm的细芒。第一内稃膜质,具两脊,脊上有睫毛;第二外稃厚纸质,卷抱内稃;雄蕊3;花柱分离,柱头羽毛状。
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繁殖能力和适应能力强,花果期6~11月。种子繁殖。
原产地:南非;作为一种观赏植物和牧草被广泛引种,现在全世界热带地区有分布。
中国分布现状:台湾、福建、香港、广东、海南。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20世纪50年代作为牧草引种栽培,后逸为野生,在一些地区成为群落中的优势种。在台湾省沿着道路蔓延,已呈由北向南扩散趋势,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

作者:齐耀东. 见:李振宇、解焱(主编).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林业出版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图片:
089
物种名称:香根草 拉丁文名: Vetiveria zizanioiaes
鉴别特征:须根含挥发性浓郁的香气。秆中空,高1~2.5m,直径约5mm。叶鞘无毛,具背脊;叶舌短,边缘具纤毛;叶剑形,平滑,扁平,下部对折,长约75cm,宽约8mm,边缘有锯齿状突起,顶生叶较小。圆锥花序大型,顶生;主轴粗壮,各节具多数轮生的分枝,分枝细长上举;总状花序轴节间与小穗柄无毛;无柄小穗线状披针形,长4~5mm,基盘无毛;第一颖革质,边缘稍内折,近两侧压扁,背部圆形,5脉不明显,生有疣基刺毛;第二颖脊上粗糙或具刺毛;第一外稃边缘具丝状毛;第二外稃较短,具1脉,顶端齿间有一小突起;鳞被2,顶端截平,具多脉;雄蕊3,柱头2,帚状,花期自小穗两侧伸出。小穗和雄蕊由小花梗连接,有柄小穗背部扁平,等长或稍短于无柄小穗。
生物学特性:紧密丛生的多年生草本,喜生潮湿溪流旁和疏松粘壤土上。花果期8~10月。种子繁殖或营养繁殖。
原产地:地中海地区至印度;其他热带地区常作香料引种栽培。
中国分布现状: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及四川均有引种,栽培于平原、丘陵和山坡,在华南局部地区形成一定面积的野生的单优群落。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20世纪20年代在广东南部引种。该种植株高大,常形成密丛,还能分泌化感物质,排挤当地植物。

作者:邢福武. 见:李振宇、解焱(主编).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林业出版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广告联系|Archiver|踏花行 ( 浙ICP备09015114号-2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0227号

GMT+8, 2024-9-20 22:22 , Processed in 0.15314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