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花行花卉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楼主: 紫枫林

建议~外来入侵性物种种子不要隨意进行大面积分享!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图片:
033
物种名称:单刺仙人掌 拉丁文名: Opuntia monacantha
鉴别特征:高1.3~7m,老株常具圆柱状主干。分枝多数,开展,倒卵形、倒卵状长圆形或长圆状倒披针形,边缘全缘或略呈波状,基部渐狭成柄状,嫩时薄而波皱,鲜绿而有光泽,无毛,疏生小窠;小窠圆形;刺针状,单生或2(~3)根聚生,直立,灰色,具黑褐色尖头,有时嫩小窠无刺,老时生刺,在主干上每小窠可具10~12根刺。花托倒卵形,基部渐狭,疏生小窠;萼状花被片深黄色,外面具红色中肋,卵圆形至倒卵形;瓣状花被片深黄色,倒卵形至长圆状倒卵形,长2.3~4cm;花丝淡绿色;柱头6~10,黄白色。浆果梨形或倒卵球形,基部狭缩成柄状,每侧具10~15(~20)个小窠。种子多数,肾状椭圆形。
生物学特性:肉质灌木或小乔木,生于海拔3~2000m海边、山坡开旷地或石灰岩山地。花期4~8月。种子和分枝繁殖。
原产地:巴西、巴拉圭、乌拉圭及阿根廷;世界各地广泛栽培,在热带地区常逸生。
中国分布现状:我国各地都有引种(北方温室栽培),在云南南部及西部、广西、福建南部和台湾沿海地区归化。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滇志》(1625)记载该种在云南作花卉引种栽培。南方各地常植作为围篱,并归化。其刺可扎伤人畜。
控制方法:参见梨果仙人掌。
作者:李振宇. 见:李振宇、解焱(主编).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林业出版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图片:
034
物种名称:仙人掌 拉丁文名: Opuntia stricta
鉴别特征:高(1~)1.5~3m。上部分枝宽倒卵形、倒卵状椭圆形或近圆形,边缘通常不规则波状,基部楔形或渐狭,无毛;小窠疏生,明显突出,成长后刺常增粗并增多,每小窠具(1~)3~10(~20)根刺;刺黄色,有淡褐色横纹,粗钻形,多少开展并内弯,基部扁;花托倒卵形,疏生突出的小窠;瓣状花被片倒卵形或匙状倒卵形;柱头5,黄白色。种子多数,扁圆形,淡黄褐色。
生物学特性:丛生肉质灌木。花期6~10(~12)月。以种子和断枝繁殖。
原产地:墨西哥东海岸、美国南部及东南部沿海地区、西印度群岛、百慕大群岛和南美洲北部;在加那利群岛、澳大利亚东部及亚洲热带逸生。
中国分布现状:南方沿海地区常见栽培,在广东、香港、广西南部和海南沿海地区及南海诸岛逸为野生。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我国于明末作为围篱引种,1702年《岭南杂记》首次记载。在华南地区能正常开花结果,种子藉动物取食浆果得以传播。影响海岸原有的生态系统及其景观。仙人掌的刺和倒刺刚毛均可刺伤人和家畜的皮肤。
控制方法:参见梨果仙人掌。
作者:李振宇. 见:李振宇、解焱(主编).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林业出版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百度上找到的图片,不知道是不是这个。

035
物种名称:卤蕨 拉丁文名: Acrostichum aureum
鉴别特征:植株高3~10cm,光滑无毛。茎下部生水中,无叶,节上产生不定根;茎上部露出水面,具轮生叶。叶狭披针形,常3~4片轮生,无毛,无柄,叶长3~7mm,宽0.5~1mm。花小,淡红色,腋生;苞片2,钻形,与萼近等长;花萼钟形,长约1mm,有4~5个萼齿;无花瓣;雄蕊2~3个;子房球形,花柱极短。蒴果球形,2或3瓣裂。种子多数,细小。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通常生于溪边浅水中,或潮湿处。花期9~11月。常靠种子繁殖及在水中的茎节长出新植株,蔓延成片。
原产地:中美洲;现广布于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热带及亚热带。
中国分布现状:台湾、浙江、江苏、湖北、陕西、河南。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30年采自台湾新竹。该种为浅水湿地杂草,在水中蔓延后,可密集生长,排挤原有的水生植物,危害水中动物生长。当侵入稻田后导致水稻减产。
控制方法:在其种子成熟之前将其清除,同时配以水面(中)除草剂醌萍胺、草甘膦等防治。
作者:李振宇. 见:李振宇、解焱(主编).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林业出版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图片:
036
物种名称:细叶芹 拉丁文名: Apium leptophyllum
鉴别特征:高30~45cm,茎多分枝,无毛。基生叶三角状卵形,基部扩大成膜质叶鞘,3~4回羽状分裂,末回裂片线形至丝状;茎生叶常为三出式羽状分裂。顶生和侧生的复伞形花序无总花梗或稍有短梗;无总苞片,花瓣白色或绿白色,卵圆形。果心状卵球形,分果具5棱,棱圆,花柱甚短。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通常生长在田野、荒地、草坪、路旁,常与其他杂草混生。在农田中也常见。花期4~5月,果期6~7月。种子繁殖。
原产地:加勒比海多米尼加岛;现在日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大洋洲和美洲广泛分布。
中国分布现状:浙江、上海、江苏(南部)、福建、台湾、广东、香港、广西、湖北、湖南。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20世纪初在香港发现。种子常混入进口蔬菜,特别是旱芹、胡萝卜种子中引进与扩散。该种是常见的农田杂草之一,常生长在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农田中,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还可能成为多种病菌及害虫的寄主与传染源。
控制方法:细叶芹种子细小,种子埋藏深度对萌发出苗率影响较大,种植前深翻土地是预防其出苗数量的有效方法,精细的田间管理与及时中耕除草也是控制细叶芹危害的主要方法。化学防除方法常选择莠去津、草净津等除草剂。  
作者:谷卫彬. 见:李振宇、解焱(主编).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林业出版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图片:
037
  
物种名称:野胡萝卜 拉丁文名: Daucus carota
鉴别特征:高15~120cm,茎单生,全体有白色粗硬毛。基生叶长圆形,二至三回羽状全裂,裂片先端急尖,有小尖头,光滑或有糙硬毛;茎生叶近无柄,有叶鞘,末回裂片小或细长。复伞形花序,花序梗长10~55cm;总苞有多数苞片,呈叶状,羽状分裂。花白色,花梗不等长;果卵球形,棱上有白刺毛。
生物学特性:二年生草本,通常生长于山坡路旁、旷野或田间。花期5~7月。种子繁殖。
原产地:欧洲;现分布于世界各地。
中国分布现状:四川、重庆、贵州、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新疆、西藏(察隅)。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明初《救荒本草》(1406)首次记载。其果实常混入胡萝卜果中传播。该种是胡萝卜地里的拟态杂草,可能是元朝引种胡萝卜时带入。该种是常见的农田杂草之一,常生长于果园、草地、麦田中,但只在部分地区、部分农田中危害较重。在野外可通过化感作用影响本土植物生长。
控制方法:在野胡萝卜发生较多的农田或地区,合理组织作物轮作换茬,加强田间管理及中耕除草工作,都能有效地减少其危害。也可选用绿磺隆、赛克津等除草剂作田间防除。
作者:谷卫彬. 见:李振宇、解焱(主编).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林业出版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图片:
038
物种名称:刺芹 拉丁文名: Eryngium foetidum
鉴别特征:全体无毛,株高10~30cm。主根圆锥形,分布浅。叶基生,倒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5~20cm,宽1~3cm,边缘有锯齿,齿端有硬刺;叶柄宽而扁平。花葶高10~60cm,二歧分枝;聚伞花序具三至五回二歧分枝,由数个头状花序组成,头状花序卵形或长圆形;总苞片5~6,叶状,开展并反折,有硬刺;小苞片狭细。花极小,白色或淡绿色。双悬果极小,球形,褐色。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有特殊香气,常生于草坪、沟埂边、竹林下,以及林缘、路旁或田园中。喜温耐热、喜肥、喜湿,在阴坡潮湿的环境中生长茂盛。花果期夏、秋季。种子繁殖。
原产地:热带美洲,现在广布于全球热带地区。
中国分布现状:广东、香港、海南、广西、贵州、云南。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早年由欧洲人作为一种蔬菜带到亚洲热带地区。19世纪末从中南半岛传入我国,1897年在云南思茅采到标本。该种为果园和农田中常见的杂草,还通过化感作用影响其他野生植物的生长。
控制方法:由于刺芹种子极小易被风吹散传播,所以对于已入侵到自然生态系统和农田的植株,要在其开花前及时除掉,同时要清除田边的杂草,防止其种子入侵农田。刺芹在一些地方作为野菜被栽培,但要加以控制,防止其蔓延泛滥。可用克芜踪、除草醚等除草剂防治。
作者:邢福武. 见:李振宇、解焱(主编).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林业出版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图片:
039
物种名称:五爪金龙 拉丁文名: Ipomoea cairica
鉴别特征:根块状。茎长达或超过5m,无毛或略粗糙,略具棱。叶5裂达基部,中裂片较大,卵形、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长4~5cm,宽2~2.5cm,基部一对裂片再浅裂或深裂,先端急尖或微钝而具短尖头;叶柄长2~8cm,常具假托叶。花序具1至数花,花序梗长2~8cm;苞片和小苞片早落;花梗长0.5~2cm。萼片不相等,外面两片较短,长4~6.5mm,无毛;花冠粉红色或紫红色,稀白色,漏斗状,长5~7cm;雄蕊内藏,不等长;雌蕊内藏,子房无毛,柱头2裂。蒴果多少球形,长约1cm。种子黑色,长约5mm,密被毛。
生物学特性:多年生缠绕草本,常生于荒地、海岸边的矮树林、灌丛、山地林中和溪沟边。种子繁殖。
原产地:该种的原产地未确定,其模式为欧洲(1638年)古籍中根据埃及植物画的图,但有的学者认为该种源于美洲;现泛热带发布。
中国分布现状:福建、广东、海南、香港、广西、台湾、云南(南部)。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根据Dunn & Tutcher (1912年)记载,该种当时已在香港归化,攀于乔木和灌丛上。如今该种在华南地区广泛蔓延,覆盖小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成为园林中一种害草。

作者:李建强. 见:李振宇、解焱(主编).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林业出版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图片:
040
物种名称:圆叶牵牛  拉丁文名: Ipomoea purpurea
鉴别特征:茎长2~3m,被短柔毛和倒向的长硬毛。叶圆卵形或阔卵形,长4~18cm,宽3.5~16.5cm,被糙伏毛,基部心形,边缘全缘或3裂,先端急尖或急渐尖;叶柄长2~12cm。花序1~5花;花序轴长4~12cm;苞片线形,长6~7mm,被伸展的长硬毛;花梗至少在开花后下弯,长1.2~1.5cm。萼片近等大,长1.1~1.6cm,基部被开展的长硬毛,靠外的3枚长圆形,先端渐尖;靠内的2枚线状披针形;花冠紫色、淡红色或白色,漏斗状,长4~6cm,无毛;雄蕊内藏,不等大,花丝基部被短柔毛;雌蕊内藏,子房无毛,3室,柱头3裂。蒴果近球形,直径9~10mm,3瓣裂。种子黑色或禾秆色,卵球状三棱形,无毛或种脐处疏被柔毛。
生物学特性:多年生攀援草本,常生于路边、野地和篱笆旁,栽培供观赏或逸为野生,海拔2800m以下。花期5~10月,果期8~11月。种子繁殖。
原产地:热带美洲;世界各地广泛栽培和归化。
中国分布现状:现已分布于我国的绝大多数地区。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890年我国已有栽培。该种适应性较强,故分布广泛,目前已成为庭院常见杂草,有时危害草坪和灌木。

作者:李建强. 见:李振宇、解焱(主编).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林业出版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图片:
041
物种名称:马缨丹 拉丁文名: Lantana camara
鉴别特征:高1~2m,茎枝均呈四棱形,有短柔毛,通常有短的倒钩状刺。叶对生,卵形至卵状长圆形,先端急尖或渐尖,揉烂后有强烈的气味。花密集成头状,顶生或腋生,花序梗粗壮。花萼管状,膜质;花冠黄色或橙黄色,开花后变为深红色。浆果球形,成熟时紫黑色。
生物学特性:直立或蔓性灌木,长可达4m,常生长于海边沙滩,以及80~1500m的旷野、荒地、河岸及山坡灌丛,适应性强。全年开花。种子繁殖。
原产地:热带美洲;现已成为泛热带杂草。
中国分布现状:台湾、福建、广东、海南、香港、广西、云南。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明末由西班牙人引入台湾。通过栽培引种以及鸟类、猴类和羊群摄食果实后空投或排粪而迅速传播。马缨丹已成为侵犯牧场、林场、茶园和橘园的恶性竞争者,其全株或残体可产生强烈的化感物质,严重破坏了森林资源和环境生态系统,同时也是牧场和林场中鼠类、野猪和有害昆虫等的藏身之处。它还是一种有毒植物,牛、马、绵羊及狗等动物,以及人类,摄食叶片或果实均可中毒。
控制方法:化学防治常选用草坪宁,并根据不同的生育期适度使用。机械方法就是雨后人工带根拔除。在实际操作中,为增加效果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应综合利用机械、栽培、化学和生物方法等技术措施。
作者:谷卫彬. 见:李振宇、解焱(主编).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林业出版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图片:
042
物种名称:假马鞭草 拉丁文名: Stachytarpheta jamaicensis
鉴别特征:高0.6~2m,幼枝近四方形,疏生短毛。叶厚纸质,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长2.4~8c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粗锯齿,两面散生短毛,侧脉3~5,于背面突起;叶柄长1~3cm。穗状花序顶生,长11~29cm;花单生于苞腋内,一半嵌生于花序轴的凹穴中,螺旋状着生;苞片边缘膜质,有纤毛,先端有芒尖;花萼管状,膜质、透明、无毛,长约6mm;花冠深蓝紫色,长0.7~1.2cm,内面上部有毛,顶端5裂,裂片平展;雄蕊2,花丝短,花药2裂;花柱伸出,柱头头状;子房无毛。果内藏于膜质的花萼内,成熟后2瓣裂,每瓣有1粒种子。
生物学特性:多年生粗壮草本或亚灌木,常生长在海拔300~580m的山谷阴湿处草丛中。花期8~11月,果期9~12月。种子繁殖。
原产地:中南美洲;东南亚广泛分布。
中国分布现状:福建(南部)、台湾、广东、海南、香港、广西、云南(南部)。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世纪末出现在香港,20世纪初在香港岛和九龙已成为路边常见杂草。常入侵热带沟谷,成为常见种,影响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作者:邢福武. 见:李振宇、解焱(主编).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林业出版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广告联系|Archiver|踏花行 ( 浙ICP备09015114号-2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0227号

GMT+8, 2024-9-20 20:31 , Processed in 0.12900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