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花行花卉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对我而言,“肥”真是个迷(第21页203楼有新内容:不简单的菇棒话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2-5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本帖最后由 回归自然的我 于 2014-2-5 22:52 编辑

      真的很抱歉,很久没来续贴。要讲理由,确实也算有:我用来休闲上网的电脑硬盘挂了,之前已写的草稿及论述大纲及续贴计划全部无处寻觅。一想到又要重新再写一回,头皮就发麻;再加上受朋友之托,开展了一个新的电子产品项目,其软件部分因涉及自动控制,精密伺服,所以难度较大,一时有许多难关须克服,烦心都烦不过来,这也是原因之一;不过严格说,上面的说辞都是借口。已写的东西丢了,所思考的内容还在脑里;工作再紧张,也不能影响生活,休闲,否则就是一个不平衡,低生活品质的生命价值。关于这一点,我自认为,我是很清醒的。之所以这么长时间没有续贴,我细细想来,还是这个论题太复杂,涉猎的知识面太广,加之究竟是业余爱好,相关知识非常有限,且朋友们思维方式也多样,想不引起累人的争论都难;再加上所有问题,严格说,只能是相对特定条件上的论述,且不说论述是否正确,其特定条件的界定,我想不同的读者其理解就会不同。综上种种,所以我其实一直怀疑续贴是否还是有意义的?这才是真正的理由。但是搁不住个人业余爱好的驱使,再加上以前贴中有承诺要完成。所以每次思绪来潮,鼓口气想续贴。真动手,又知难而退,又泄气了。业余爱好,其业余两个字似乎让其份量轻了不少。但朋友们想过没有,一但人没了业余爱好,人怎么可能是个生动的人?生活怎么可能是多彩的生活?爱孩子,爱家庭,电影,运动,若只站在事业,专业的角度可不都是业余爱好吗?我想朋友知道我要说什么了。所以,不管别人怎样想,不管我会怎样地讲错话,论述将会怎样地不严谨,我都应依我的业余爱好进行下去,丰富我的生活,提高我对自然的认知水平,从朋友们那里得到教益。

      当然,人的兴趣总有高低潮时,生活的多方面总要平衡的。所以可能会一时频繁续贴,一时可能相隔较长时间,希望朋友们给予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5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试论“腐熟”第1部分

本帖最后由 回归自然的我 于 2014-2-5 23:17 编辑

       上次我们谈到:我们将要开展“腐熟”的讨论。

      我们上次谈到讨论这一话题的意义:腐熟指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是个好问题!好就好在:弄懂了这个问题,寻找规避肥烧根的方法就有了理论依据;弄懂了这个问题,品鉴农家肥的品质就可能找出方法;弄懂了这个问题,寻找较佳制肥途径就有了理论指导。

      一般的理解,我们会认为:腐熟过程就是在微生物的生物作用下及各种外界能量的物理化学作用下,有机物的降解过程。腐熟程度就是降解程度。我相信这应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理解。但我认为这样的理解尽管是正确的,但对我们的帮助却不大。这样的理解只能帮助到我们理解原来植物只能吸收降解到非常非常细小的物质。仅此而已。

      我对腐熟的理解是:1)腐熟过程是有机物的降解过程。其过程是通过物理化学作用(风化)+生化作用(微生物及除植物外生物的生理活动)来完成的,尤其是生化作用的参与,使其降解速率及效率大大增加。2)由于各种生物,各种微生物有其生存空间的制约,(例如老虎吃不了草,羊吃不了肉)在有机物的腐熟过程中是由多类生物及多类微生物如同接力棒赛那样接力进行的。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5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试论“腐熟”第2部分

本帖最后由 回归自然的我 于 2014-2-5 23:13 编辑

       让我们开动我们的想象力,考察一片新鲜的菜叶变成一堆能被植物吸收的物质的过程。一片新鲜的菜叶已经脱离了植株,周边围满了饥肠辘辘的各种微生物。可是这片菜叶目前还是局部活着的有机体,还有一定的抗外侵能力。大部分的微生物这时虽然想吃,但奈何不了它。只有那些能侵袭活体甚至寄生于活体的微生物才能下得了嘴!这些凶猛的微生物(对植物而言,是有害的微生物)吃着喝着,拉着睡着,繁殖着,老死着,形成着种群优势,排斥着异已,保卫着疆土。但是没有不散的宴席。好景不长,可吃的东西吃光了,剩下一大堆的粪便,到处是营养不良的同类,该消亡的总要消亡,该迁移的总要迁移,该进行类似冬眠的退隐总要退隐。再没力量保卫疆土,再没力量排斥异已。到此新鲜的菜叶已被降解,形成了一堆高等微生物的粪。但是这些是那些凶猛微生物的粪,由于它们的生存特长是那些能侵袭活体甚至寄生于活体的本领,所以它们在充分消化有机体方面就必定是弱项,它们留下的粪虽然降解了菜叶,但降解后的产物还是太大,其中大部分植物还是没能力来吸收。留下来的这堆粪,对高等的凶狠微生物而言毫无营养,但对另一些微生物而言,可是一堆营养丰富的大餐!(可以想象,新鲜人粪对狗而言),到此另一类微生物的好时代来临了。它们能吃稍大一点的有机质。换句话说,那些吃不了大一点分子团的微生物此时还是想吃吃不着。

       这些能吃大分子团的微生物在上一“文化”留下的粪便(盛宴)中吃着喝着,拉着睡着,繁殖着,老死着,形成着种群优势,排斥着异已,保卫着疆土。但是没有不散的宴席。好景不长,可吃的东西吃光了,剩下另一大堆的粪便,到处是营养不良的同类,该消亡的总要消亡,该迁移的总要迁移,该进行类似冬眠的退隐总要退隐。再没力量保卫疆土,再没力量排斥异已。到此大分子团已被降解,形成了一堆吃大分子能力等级微生物的粪。它们留下的粪虽然降解了大分子团,但降解后的产物还是太大,其中大部分植物还是没能力来吸收。留下来的这堆粪,对于吃大分子团的微生物而言毫无营养,但对另一些微生物而言,可是一堆营养丰富的大餐!(可以想象,新鲜狗粪对蛆而言),到此另一类微生物的好时代来临了。它们能吃稍大一点的有机质。换句话说,那些吃不了这稍大一点分子团的微生物此时还是想吃吃不着。

        。。。。。。。。。。。。。。。。。。。。。。

   
  以此类推,究竟经历了多少代“文化”由盛到衰?又有谁知道? 这又有什么重要? 重要的是,我们完全可以推论,越是最后的那代“文化”,它越是侵袭不了活着的有机体,因为它们甚至消化不了稍大一点的分子团。我们也完全可以推论,越是最后的那代“文化”的粪越是其降解的程度细小,越是接近植物可吸收的程度。(对植物无害,其代谢物是植物可吸收。)这不正是我们要的吗?我们苦苦寻找的不就是它吗!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6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绍兴
专家
本想加一分的,可不知道怎么操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6 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荷荷 发表于 2014-2-6 20:47
专家
本想加一分的,可不知道怎么操作

谢谢支持,我会继续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6 23: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丹东
真心佩服楼主知识面之广,不过感觉楼主说话油腔滑调的,哈哈

点评

油腔滑调?我怎么没这个感觉,难道当局者迷?还是你描述的是另一样的感觉?费解。  发表于 2014-2-7 14: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7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腐熟”带来的一些启示

本帖最后由 回归自然的我 于 2014-2-7 20:36 编辑

       我们应该不是只是为所谓的“学术”来讨论“腐熟”。知道腐熟是怎么一回事并不是我们的目的,通过了解腐熟来指导我们正确地制肥,用肥,鉴肥才是我们真正功利性的目的。下面我来谈一下腐熟的过程带给我们的启示:
         1)        虽然我们希望只于有益微生物多打交道,躲避有害微生物,但事实是有机物的整个腐熟过程前期必须由凶狠的对有机体有侵袭能力的微生物来承担,对植株有益的微生物是无法完成整个腐熟过程的。这一点虽然我们从感情上感到遗憾,但却不得不正视。否则我们也许避开了化肥的伤害,却受到了更严重的农家肥侵害!一片新鲜菜叶的腐败也许是由碳疽菌、霉腐菌开始的;新鲜厨余的腐败也许是由大肠杆菌、肉毒菌开始的!这些不仅可以影响我们种植的菜蔬,也对我们人体有着十分大的影响。要知道厨余与我们的肠内物太相似了啊。所以关于这一点,我们必须给予十分的重视,要么我们彻底丢弃厨余,避开腐熟的前期过程,到市场上购买已腐熟得差不多了的有机肥(其实鉴别是很困难的);要么坚持绿色环保,用正确的方法,最大限度降低污染的方法来处理厨余(关于这一点,我在后续贴中将尝试着给出一个建议)。
        2)        如果有人宣称选出了某种特别的菌群,能将厨余制成完美的有机肥。我想这个神话在我们了解了腐熟机制后,该破灭了。很不好意思,其中包括许多朋友喜爱的“酵素”。我个人认为,除非“酵素”被污染,否则很难完成对厨余的完全腐熟。
        3)        通过了解腐熟机制后,我们可以感觉到真正对植株有益的微生物应该是那么地不起眼,那么地平淡无奇,它们在吸收消化着在我们看来,甚至在高中等的微生物看来都没什么可消化吸收的有机物。这也就完全解释了为什么已很贫瘠的土壤,在不种植且搁置一段时间后又“肥”了。这也完全解释了为什么在人居住的干燥苍白的老墙土中却能蕴藏着那么多的“肥”。了解“腐熟机制”可以完全打破农家肥必须臭的思维框框;了解“腐熟机制”可以完全打破农家肥必须脏的思维框框。了解“腐熟机制”对我们主动维护土地的卫生健康与我们自身的卫生健康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我们居住的环境中,不能乱丢垃圾,我们有共识,因为那会影响我们的健康;现在我们也应该明白了在我们的菜地或花园里,也不能乱丢垃圾,那不仅仅是不美观,也是对植株及种植人不卫生不健康。
      4)        通过了解腐熟机制,我们对如何鉴别农家肥的腐熟程度就有能力给出一些定性的标准:对于臭的、酸的、粘的应该说是腐熟得不够。这是因为臭的、酸的、粘的是高等微生物的代谢物的标志,例如:我们知道的:臭鸡蛋很臭,泡制的酸菜很酸,寄生在我们鼻窦中无害微生物的代谢物就奇臭等等。另外,从化学的角度,臭的或是味大的分子是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化学能级能对我们的嗅觉产生刺激;从化学的角度,我们完全知道,具有酸碱度(非中和状态)的分子都具有较高的化学能级,一定会在以后的某时通过中和来降低化学能级。(请联想,我们在谈腐熟时说:腐熟过程就是有机物降解的过程,腐熟程度就是降解程度。)当然绝对的腐熟是不存在的。
      上面就是我的关于来自于腐熟带来的启示的论述。也可能没说全,若朋友有兴趣可以帮忙补充。

      在下一贴中,我将根据农家肥腐熟机制的原理,向朋友们谈一下我关于家庭制肥机的一些设想。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事先设想或设计一下。当然谈这一问题,可能需要我准备一些时间。请给我一些时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8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绍兴
等着看下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9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理论上的腐熟机制与实用腐熟操作之间的关系

本帖最后由 回归自然的我 于 2014-2-9 21:36 编辑

       不知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在关于腐熟的讨论中还有一个重要逻辑关系未给予讨论。那就是理论上的腐熟机制与实用腐熟操作之间的关系。这个逻辑关系的重要性就在于可避免我们走向另一个极端:在农家肥面前举足无措。

        已很贫瘠的壤土,若放置一段时间不去种植,再种植会发现壤土又有肥力了。这一现象表明其腐熟的过程在这时还在进行。若我们为了追求完美,那么,在制肥过程中,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得到真正腐熟够了的农家肥呢?很显然,确实存在着一个理论上的腐熟机制与实用腐熟操作之间的关系。

       确定“实用腐熟操作”显然必须建立在明确“实用腐熟”的目的上。

      若将“实用腐熟”的目的定为:获得农家肥中植物可吸收的生物肥。那么我们的腐熟操作就会是成本极高,周期极长的,甚至可能达到了无实际操作意义的地步。因此,我说这个目的是错的。

       我认为应将“腐熟”的目的定为:去除农家肥初期腐熟阶段对人及作物的不良影响。


       这些不良影响是:由于有机质(例如厨余或菜叶)在腐熟初期必须由凶狠的对植株甚至人体都有危害的高等微生物来参与,所以在有机体降解的前期,高等微生物的代谢物多具有较强的酸碱性或者确切说此阶段的微生物会因自身生存的需要,产生多种对外有强烈影响的代谢物,例如我们所熟知的青霉素,黄曲霉素等。这些对作物轻则致病,重则会“烧根”造成死亡。另外这一阶段,通过高等微生物对有机体的降解往往产生较多的不良气味,对环境产生影响;还有一个原因,此阶段的微生物由于是活动在高级阶段,所以它们的生物活动,本身就需要大量的氮磷钾,所以此阶段若在种植壤土里来做,不仅不增加壤土肥力,还会降低肥力。有人做过研究,认为:新鲜桔杆还田,作物生长不好,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在渡过了这一阶段后的农家肥,种植地就是它们继续腐熟的最好场所。

       从生产效率,生产成本,可操作性等方面考虑,虽然,我们希望我们的制肥机能得到品质极高的农家肥,但很显然,我们必须在“实用腐熟操作”的基础上来考量该装置的工作原理。


      在论述“家庭制肥机设想”前,有几个问题,请有兴趣的朋友思考一下:
      1)   基本工作原理是采用焙烧法好?还是生物发酵法好?
      2)   若用生物发酵法,是采用喜氧菌好还是厌氧菌好?
      3)   如何才能避免环境污染?
      4)   如何才能适应加工原料(例如厨余)的分批小量的供给方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10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
肥,说不清的玩意~~~用的好,很好,用的不好,全军覆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广告联系|Archiver|踏花行 ( 浙ICP备09015114号-2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0227号

GMT+8, 2024-6-22 20:33 , Processed in 0.05478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