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花行花卉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对我而言,“肥”真是个迷(第21页203楼有新内容:不简单的菇棒话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3 0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回归自然的我 发表于 2013-1-22 23:35
“神奇的淘米水”。那时应是79年的事了,想那时,我已经回城工作,还是单身青年,一心扑在工作上 ...

发酵淘米水稀释后肥力较缓和,可以代替自来水浇花,改善土质也不错。但现在尽是“精选米”“免淘米”就没多大意义了。另外必须发酵,不发酵发臭,对有些花还烧根,爱招“小黑飞”。
淘米水不能完全代替全效有机肥,主要是一个补充作用,该施肥的时候还要施肥。使用发酵淘米水要薄肥稀施。不能过勤以免盆土过酸。不可和碱性肥混合,可以和酸性肥混合浇。
不是所有的植物都适合浇发酵淘米水,例如仙人掌类碱性植物就不适合。铁线蕨也不行吧?


点评

这么说,发酵的淘米水浇蓝莓是非常合适的了?  发表于 2013-3-3 12:37
关于人们认知事物的方法、规律方面,我真有许多的话要说。苦于精力、时间有限,只能晚些论述。但你的回贴内容,正好启发了这方面的思维。十分感谢。  发表于 2013-1-23 12:14
别人怎样评价你的回贴,我不知道。但就我而言,不得不说你的这份回贴是一份质量很高的回贴,我能体会您深厚的背景基础知识。这份回贴恰好出现在开展讨论“肥”之迷的阶段性关节点上,十分及时!  发表于 2013-1-23 12: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本帖最后由 回归自然的我 于 2013-1-24 21:39 编辑

       前面我已讲到了锄头、老墙土坯、淘米水三个有关肥的特例。讲这三个特例,其实绝没有想向朋友们推荐某种用肥方法的意思,而仅仅是想通过这些特例,来引起朋友们注意,从而引起兴趣,进而开展深入一点的思考。其真正用意是为将来进一步提出我对肥的观点做个铺垫。

       尽管已讲述了三个有关肥的特例,但还不够,还需要再多一些从其它方面为观察点的有关肥的特例来做思考素材。否则,若现在我就提出我对肥的观点,恐怕就会被板砖拍得鼻青脸肿。因为这观点是那么地不同于传统的观念。所以请朋友们能耐心一些,同我一道再考察一些有关肥的特例,并允许我再卖一段时间的关子。(以避免鼻青脸肿?)
      
      为了方便今后的有关讨论,也为了不让特例对朋友们产生不良影响(管中窥豹、一叶障目、盲人摸象、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现在,不得不先暂停对特例的考察,先允许我讲一讲有关的其它方面的观点及做一些必要的说明。
      
       首先要论述的是一个哲学中的观点:特殊与普遍的关系、偶然与必然的关系。辩证法告诉我们:特殊包含普遍(许多看似特殊的规则中包含公共遵守的普遍规则);偶然包含必然(看似偶然发生的事件,内在却有着必然发生的原因)。
      
      心急的朋友可能会反对:“说这学究的东东干什么?于我们认识肥有什么帮助?”

       我们知道:苹果从树上掉下是一个特殊事件,月亮围着地球转是一个特殊事件……..但物质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却是这些特殊事件的普遍存在着的原因。特殊事件十分不方便做为指导性原则(例如:无法用“苹果从树上落下”来指导发射卫星),但内在的普遍原因却让我们可十分方便指导类似的工作(例如可用万有引力理论做为预测行星轨迹的理论依据之一)。
同理对肥的认识也是一样。
      
      正是依据这个观念,所以我在该题目的第二贴(第4楼)中说:“什么是肥?我想若回答肥是:化肥?鸡粪?。。。。。这样的回答,可能对同好来说真解决不了问题。”尽管我们多么想直截了当地获得用肥指导,但其目的实在有违辩证法(用特例代替了普遍)
      
        即然“普遍”才具有指导意义,那我们直接说“普遍”好了。但这样的便易事还真没有,特别是在探索、讨论阶段更是如此,其原因还是因为辩证法的约束:普遍存在于特殊中。如果没有一个个特殊,我们得不到普遍。
      
      说到这里,我要为我们普遍鄙视的“管中窥豹、一叶障目、盲人摸象”的研究方法说一些好话。对于非盲人而言,用盲人摸象的方式去了解象是多么的不好。但当我们实在是没有眼睛时,我们除非不思进取,不去了解象,否则,无论你怎样鄙视,都只能是通过盲人摸象的方式去搜集信息,只是在整个过程中永远不要忘了特殊与普遍的关系,一定不要只满足于所收集的信息,只享受于这片面信息所带来的某方面的好处,要将所收集的信息(特殊)进行归纳总结,寻找其内藏的普遍规律。
      
       我们在微生物面前,我们在植株的生理活动面前,特别是当我们是非生物学家,未在生物试验室中时,可不只能是“盲人”?仔细想想和体会一下,盲人了解象是个多么艰苦、曲折的过程:除了要反复摸遍象的全身,做好信息记录外,还要摸不同的象。另外,若要得出象是哺乳的,温血的,食草的大型动物这样的概括词,还得去摸老虎、老鼠、鸡、青蛙……除了摸成兽,还得摸幼兽工作量之大啊叹为观止….很遗憾,我们在微生物面前,我们在植株的生理活动面前,正是处于同样的境地。
      
      第二想说的是研究对象与模型间的关系。模型是为了方便研究或方便论述某规律时,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的研究对象。对于完美主义者,是多么地排斥甚至厌恶模型,这是完全可以想象的。但是,非常遗憾的是:离开了模型,所有的探索都寸步难行。(这其实是辩证法中特殊与普遍的关系在做怪)。我们知道牛顿的力学定律只能在一定的模型前提下才能成立。当然,也正是因为模型的原因,使很多伪科学看上去那么象科学,也许它们还真是某种模型下的科学解释。(这也是为什么随着相关知识积累越多,对与错的判断感觉就会越模糊的原因,也是为什么有些有很多专业知识的人看上去那么谦虚,不仅是谦虚而且是真心的谦虚的原因)
      
      为什么提“研究对象与模型间的关系”?那是因为:希望朋友们能理解后面考察事例中可能会提出类似“若让羊吃鸡腿会是什么结果?”的问题是有意义的还是无意义的。“羊吃鸡腿”就是一种对研究对象的一种模型,尽管这模型与真实的研究对象“植物”是那么的大相径庭。
     
      再例如前面提到过的“神奇的淘米水”,事情确实是真实的。但朋友们若没有“研究对象与模型间的关系”的观念,就会误导朋友。以为那就是淘米水的全部。事实上,我父亲虽然是一个在军事学院里从事教育的教员,属于书香文人,但由于我的爷爷及以上几辈却都是地道的农民。我父亲童年时的耳染目濡、上辈人的言传身教、丰灾年的喜乐悲哀都让他对中华最传统的农作经验有着切身的体会。相信他对那几盆花弁除准确把握淘米水的尺度外,更会有其他方面的匠心独运。否则花弁怎么可能长这么好?(偶然中有必然)。但其他的匠心我父亲确实没说,然而站在“研究对象与模型间的关系”的角度,就算我知道(实际我不知道),全面的说又有什么意义呢?事实上,我相信朋友们可以体会:那时于其说我父亲在启发我观察事物,不如说他是在借题享受天伦之乐。更何况那时我还不满二十岁,我父亲知道那时的我是不可能对农作知识有兴趣的?当然他就不会有兴趣于我讨论农作知识了。

    总而言之,“研究对象与模型间的关系”是我们进行批判性接收其他观点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观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4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hongzj2000 发表于 2013-1-21 22:08
我从tb上买了一包99的快速堆肥剂,就要用到米糠、红糖、米汤和堆肥剂作引,把泥土和其它有机物混合一起发 ...

这个方法选择在国外非常流行,我自己也试过,效果不错,比酵素时间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5 02: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廊坊
好多年前,我倒是听说一种生物菌肥可以把空气中的氮固态到土中为植物所用,是不是那个老房子的土也是这个原因呢?

点评

已经证实,并从科普读物中可知:豆科植物的根瘤菌的代谢过程、夏日的雷电高能环境等可使空气中的氮合成为植物能吸收的氮。  发表于 2013-1-25 10: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5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梅州
本帖最后由 恋城 于 2013-1-25 08:52 编辑

我跟我的爸爸聊了老墙土,我爸说,可能是硝肥,(这个音)在起作用,以前有人收集这个墙土来做火药……他是农民,也不知道说的对不对。

点评

确实跟“人”有关,人居环境(如老式厕所)产生的硝,原料确实是来自于人类。。  发表于 2013-5-5 22:41
这恐怕跟水份有关系  发表于 2013-1-26 17:32
有道理,  发表于 2013-1-26 17:31
我同意这个说法,起码这应是老墙土肥的原因之一。可是若再深究一步:为什么老墙会起硝,而普通的菜地不起硝?这个问题解决了,我看离获得“芝麻开门”的咒语真的不远了,离获得能养几代人的秘芨也将近在咫尺了。  发表于 2013-1-25 10: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6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湛江
恋城 发表于 2013-1-25 08:48
我跟我的爸爸聊了老墙土,我爸说,可能是硝肥,(这个音)在起作用,以前有人收集这个墙土来做火药……他是 ...

网上看到的一个关于墙土做肥料的讨论,可百度搜索《关于徐光启《粪壅规则》的讨论 》,确实是硝酸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点评

我爸讲的时候我还半信半疑,看来,他是对的。  发表于 2013-1-27 08:26
非常感谢森不由已,使得我有能力也去百度了《关于徐光启《粪壅规则》的讨论》,学习了。感觉其中的有些观点和我不一样。  发表于 2013-1-26 18:17
这贴的内容很量化啊!谢谢!  发表于 2013-1-26 17: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6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肇庆
受教了,这帖子真有技术含量,回帖的tx也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6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记得有一年,也不知大队长哪个筋搭错了,竟要完成每个人口一千斤肥的任务,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平时的人,畜肥都是生产队的,哪还有多的肥?
人总的逼出来的,门口有口塘,没有上千年,上百年总有了,上面有条小水沟把农田里的水流进来,下面有个出口经过一大宅院的地下流向后面的一田地和菜园(用围墙围着)。
因水塘座落在城里,因此周边居民的所有生活洗涤全在门口这塘中。
于是几乎所有的人都站在塘边勾塘泥,弄得门口堆满了塘泥。
晒了几天后,肥料上交了。
那一年,咱大队上了省级报纸,为啥,都是咱门口那口塘的功劳哈,
那个亩产据说是全省第一呐

点评

还记得我们小时候学校要我们积肥,就是回家铲地上的土。那时人们叫这为千脚土。因为那时家家地上都是土砖铺地,长年累月上面的土铲下就是肥了。  发表于 2013-2-9 19:25
都有这些原因,还有就是可以分批试用,不会一下子全用光了  发表于 2013-1-27 10:50
您的这例子一方面说明的塘泥的肥力:使那年的“那个亩产据说是全省第一呐”;另一方面说明了:塘泥的肥是由“有机物、微生物共同长期作用”而产生的。那为什么要晒呢?是为了方便运输?还是方便称重?还是为了其他?  发表于 2013-1-26 18: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6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本帖最后由 回归自然的我 于 2013-1-26 22:52 编辑

  也许是一时迷糊? 我怎么感觉象是在大会堂上,在大声地做着报告......还有一位亲密的朋友在一旁不时地好心地小声地提醒我.....

      在什么是肥的问题上,我认为(开始自大了?):相当多的人在肥的认识上存在着误区(果然自大了!):错误地将有机质(例如:豆饼、豆腐渣、花生麸等)当做肥或者是错误地将腐殖质(例如:朽木、腐叶、菇棒、酵素汤)当做肥或者错误地将微生物(例如:喜氧菌、厌氧菌、硝化菌、酵母菌、酵素等)当做肥或者将化肥不当做肥,视化肥为万恶的。(这下麻烦大了,打击一大片了,其中不少与你还是很要好的朋友!你还是赶紧道歉吧!)

     面对众怒,确实得想点办法改善一下………..道不道歉晚点再说,缓和气氛到是必要的(非常滑头)。让我们讲点故事做点脑筋游戏吧。(也许一开心就忘掉不愉快了?也难说。)

      想象一下两片草地(在水、阳光、植被等方面均一模一样),分别各养着一只不同的生物, 一边是鸡,一边是人。不允许试验太长时间,只给一个星期。一个星期后,人与鸡各是什么状况能够想象吗?……….尽管我们排除掉脑筋急转弯的结果,排除掉意外低概率事件结果,排除人的智力因素所产生的结果,仍可能有一些细微不同的结果。但是人活得不如鸡,应该是可以想象的。鸡依旧是那么活泼,可能还会胖了一些,重了一些,也许还下了蛋;再看人,也许饿死了?也许因为吃草或虫正闹着肠炎?不管怎样,一定看上去面黄肌瘦,严重营养不良的样子。
     
      上面这个例子若换成种植人的术语或看问题的方法:两片一模一样的草地=两个一模一样的花盆有着一模一样的内容物放在一模一样的阳光、水分、温度、大气的环境中;分别养着不同的生物=分别养着花弁;结果一个看上去依旧是那么活泼,可能还会胖了一些,重了一些,也许还下了蛋=植株健壮,肥力充足,可维持其正常生长并能繁殖;另一个看上去面黄肌瘦,严重营养不良的样子=严重缺肥。

       其实也别说鸡是什么特别了不起的物种。想象一下,两片一模一样的沙地,一个养着微生物,一个养着鸡,一段时间后,会是什么结果?

   (
哦,你是想说:“肥与不肥的判断看来一定是建立在确定需要者的基础上”。)

       我们都知道肉食耐饿,素食不耐饿。我们也都知道那是因为单位量的肉食比单位量的素食含的能量多的缘故。若把人比做植物,食比做肥的话,上面的话似乎可转为种植人术语:肉食对人而言比素食肥力大。(有兴趣的同好可以想一想,我为什么在这里只引用名词“能量”而不引用名词“营养”?)

        是不是单位量能量越大的材料就一定是单位量肥力(营养)越大呢?当我们见到孩童拿着烤鸡腿喂羊时,我们都会嫣然一笑给予理解,因为我们知道那孩童只运用了他已了解的知识:鸡腿比草好吃。而没有了解其他知识,例如食肉动物、食草动物消化机制生物链..等。孩童是这样,可我们成人甚至“种植迷”有时何尝不是这样。(找块板盖头上,免得板砖真来了),当我们遇到厨余时,当我们遇到动物内脏时,总想到我们的菜菜或花花们。想到是没错,只是植物们究竟需要的是什么?你给的真是它们需要的吗?

       新鲜的厨余,新鲜的动物内脏不能被植物接收,这个吗…….只要脑子不一时性起,对植物一时热情过度,都能有理智地认同。但有机质(确切地讲是那些大分子量的有机质)、腐殖质、微生物怎么都不是肥了呢?

    面对这样的质疑,我急得左顾右盼,看能不能遇到一位植物细胞学家来帮帮我,帮我向各位解释一下.........唉,远水难解近渴,还是自己帮自己吧。因为我不是植物细胞学家,所以肯定是拿不出直接证据,但是我想我有间接证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6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有意思,等接下来的论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广告联系|Archiver|踏花行 ( 浙ICP备09015114号-2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0227号

GMT+8, 2024-9-24 19:36 , Processed in 0.123618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