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花行花卉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对我而言,“肥”真是个迷(第21页203楼有新内容:不简单的菇棒话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7 00: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宜昌
我觉得楼主对肥料的思考已经上另一个层次了

点评

谢谢评说。其实就如同戏迷族、打太极族、溜鸟族、钓鱼族.......方面、形式不同而已。也许钻了牛角尖?也许太痴迷而迷失了自我?很难说。本是生活的一部分,能帮到朋友最好。没有帮到也正常。别害到人到是我常担心...  发表于 2013-1-27 10:58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7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学习,关注中^_^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7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我请教了懂行的人,
一,锄头底下三分肥,讲的是植物根系对表层土壤里养分的吸收作用
不是说锄头能给土壤带来肥力,而是通过对植物浅表根系的锄断刺激,促进新的生长点,从而增加对养分的吸收能力
二,  老土坯么是用来中和土壤酸性的
三,碳酸氢铵跟过磷酸钙,历来都是一起混合使用的
我偏偏书呆子一个,认为这两个一个是弱碱性,一个是酸性,会发生中和作用
以为会减弱肥力,所以非要分开来用
后来跟老农们争,他们也不知道所以然
再到后来,发现自己大错了
速效肥,讲求的是肥力的迅速发挥
恰恰是这种中和作用,能固定住碳酸氢铵里不大稳定的铵离子,NH3结合成稳定的NH4,这个是氮素的有效成分啊
所以说不经其事,不增其智

上面这些是他的解答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7 13: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
我喜欢用本地树林腐叶土做基础堆的肥。

点评

这确实是一个经济,易具备条件,且环保的有效造肥方法。  发表于 2013-1-29 20:11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7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我已经注意到了各位朋友的回贴。内容多样,关注中。。。。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7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本帖最后由 回归自然的我 于 2013-1-27 16:56 编辑

          最近不知怎么了,老在犯迷糊,又感觉是在大声地做着报告………
   
        “
关于这间接证据………” 当我正要进入忘我状态进行讲述时,突然一个声音打断了我:
   
        “等等,请你先解释一下,为什么要出尔反尔?”
   
        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什么?你在说什么?”我被惊出了一身冷汗,要知道“出尔反尔”无论是从科学层面,还是从道德层面,我都承担不起啊?
   
        “你之前讲过要卖一段时间的关子才讲你的非传统的有关肥的观念,怎么上一贴就语出惊人了?”听到是这样的问题,我紧绷着的神经马上松驰了。我还以为我真的做了或说了什么出尔反尔了的事和话了。这位朋友还真是心细,我说的细节他全记在心里。以后我真要对自己要求再严一点,说话再严谨一点,否则,真会有不好意思的时候。
   
        “啊,我没有食言。”我解释说:“关于我的非传统的有关肥的观念我还真没讲。上一贴的内容虽然有一些语出惊人,但还是在传统的肥的定义框架范围之内来进行讨论。现在讨论的是将来要说的观点的基础,所以先要通过当前讨论的观念。非传统的有关肥的观念我现在还是不能讲,火候未到,咱要避免鼻青脸肿啊!”
   
        “不过……..”,我神秘地接着说:“现在可以提前透露的是,如果说我们现在讨论的是狭义的有关肥的观念,那么到那时我说的就将是广义的有关肥的观念……..”突然,我怎么觉着大家都在嘀咕,大有渐起哗然之势?这是为什么,我的脑子这时飞快地转着,突然,我意识到,好象有个什么名人,他有个什么狭义、广义之说,莫非大家是想说:“本以为只有文艺界有粉丝,有模仿秀,没想到。。。。。。。”算了,别想了,再想下去,谁知道是夸还是贬?还是赶紧言归正传吧,继续上次的讨论吧。

        为了方便,我将上贴的言论再转抄一遍:在什么是肥的问题上,我认为(开始自大了?):相当多的人在肥的认识上存在着误区(果然自大了!):错误地将有机质(例如:豆饼、豆腐渣、花生麸等)当做肥或者是错误地将腐殖质(例如:朽木、腐叶、菇棒、酵素汤)当做肥或者错误地将微生物(例如:喜氧菌、厌氧菌、硝化菌、酵母菌、酵素等)当做肥或者将化肥不当做肥,视化肥为万恶的。(这下麻烦大了,打击一大片了,其中不少与你还是很要好的朋友!你还是赶紧道歉吧!)
   
       经过紧张的准备,共找到了四个间接证据。为清楚起见,咱们一个一个说,今天只说第一个,其他三个以后再说。

       第一个间接证据:其实我认为是朋友们自己说出来的。还记得上一贴中,我谈到:“当我们见到孩童拿着烤鸡腿喂羊时,我们都会嫣然一笑给予理解”的事吗?最后说到:“新鲜的厨余,新鲜的动物内脏不能被植物接收,这个吗…….只要脑子不一时性起,对植物一时热情过度,都能有理智地认同”,这认不认同这一观点可是太关键了。若朋友们坚持说不认同,也就是说:新鲜的厨余,新鲜的动物内脏就是植物可接收的,那不是等同于说羊就是可以吃鸡腿的?面对这样的坚持,我只能默默地走到一边,低头喝着闷茶,再无话可说了,可以洗洗睡了。

       若朋友们认同:“新鲜的厨余,新鲜的动物内脏不能被植物接收”,也就是说:“新鲜的厨余,新鲜的动物内脏不是肥”,则新的问题就来了(我又有精神了,不想洗洗睡了)

       那凭的是什么说“新鲜的厨余,新鲜的动物内脏不能被植物可接收”,太大了还是别的什么理由?别再说我说过的“羊吃不了鸡腿”这样的理由,咱们要找到不是打比方的理由,而是直接理由。

        找出新鲜的厨余,新鲜的动物内脏不能被植物可接收的理由,这个话题轻松,讨论它没有将背上“胡说八道”的风险,希望网上朋友们能各抒已见,看都能找出什么样的理由?

       也许有人说,找这个理由有用吗?它只是用于说明新鲜的厨余,新鲜的动物内脏的,可没有说明“有机质、腐殖质、微生物”。

       有用啊,先找啊,等找完后,我们一条一条地向其它方面去套,去审,若发现它们均相同于新鲜的厨余,新鲜的动物内脏,那不就证明我是正确的吗?若有不适用的地方,那咱们到那时再说吗。还是快找吧!期待朋友们的“新鲜的厨余,新鲜的动物内脏”不是植物可接收的理由?真心期待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本帖最后由 回归自然的我 于 2013-1-29 12:32 编辑

        已经两天过去了,果然未见任何帮腔跟贴的。换位思考,如果我是朋友们,我也不会跟贴帮腔。因为:

        1)  我是正义的。虽然你说的“羊不能吃鸡腿”听上去有一定道理,但你说的“有机质(例如:豆饼、豆腐渣、花生麸等)、腐殖质(例如:朽木、腐叶、菇棒、酵素汤)、微生物(例如:喜氧菌、厌氧菌、硝化菌、酵母菌、酵素等)不是肥” 的观念于现实观察结果不相符,难说正确。我不能为谬论帮腔;

        2) 我是宽容、善良的。虽然你说的观念有些搞笑,但论坛上出现一些勇于探索的精神总是好的,至少活跃了气氛。我不应打压,我可以用沉默的方式即不表示赞同也不反对探索精神;

       3)  我是谨慎的。虽然你说的“羊不能吃鸡腿”听上去有一定道理,但也无法证明你由此引申的肥的道理是正确的。看不准的事,不能瞎说;

       4) 我是不想惹麻烦的。虽然我已经认为你说的不正确,但面对的究竟是个复杂的问题,争执起来很累,我没精力也没兴趣陪着玩;

       5)  我是智慧的。虽然LZ狡猾的有意回避其他,仅限于“新鲜的….”,其真实用意何不是想借助专家之手(植物细胞学家这类所用的专业术语)为其言论添势?我可不趟这混水。

       已经两天过去了,虽然(并且果然)未见任何帮腔跟贴的。但是,尽管如此,我认为已经达到了与朋友互动的目的(不是自嘲),因为我可以体会,许多朋友确实因此在思考了。虽然现象表明,大多数人以沉默的方式表示反对,但说实在,我还真没有现在就道歉,收回我所说的观点的意思。

        之所以“有机质(例如:豆饼、豆腐渣、花生麸等)、腐殖质(例如:朽木、腐叶、菇棒、酵素汤)、微生物(例如:喜氧菌、厌氧菌、硝化菌、酵母菌、酵素等)不是肥”的观念看上去那么别扭甚至让人生气,是因为这话说得太绝对了。这个绝对不是说未给自己留后路想耍滑头的绝对,而是站在将有机质(例如:豆饼、豆腐渣、花生麸等)、腐殖质(例如:朽木、腐叶、菇棒、酵素汤)、微生物以化学纯(应该说是理论纯)的立场来说事的绝对!现实中的有机质(至少限于其细胞结构未被破坏的有机质)、腐殖质、微生物并不是那么纯的。例如:豆腐渣。观察任意一碗豆腐渣,且不说它内部有多么复杂的杂质,至少水份是一定有的,其中水份中包含的那是完全可以想象的丰富(例如:细胞渗出液、蛋白质、氨基酸、无机物、酶、微生物…….),面对这么复杂成份的有机质代表,站在科学研究的角度,如何下得了手呢?

  同理,之所以“有机质、腐殖质、微生物不是肥”的观念看上去那么别扭甚至让人生气,是因为这个观点是个静止的观点的缘故,并不是动态的观点。例如:一个微生物,在转脸间(也许来不及转脸)就拉了一坨“屎”,就出了一些“汗”,就吞了一些“果”,如果说之前那一刻是一个理论纯的微生物,这会儿,已经不是了!面对这些经常变化的研究对象,那我们怎么办?(依辩证法的观点,世上没有静止不变的事物)难道我们就束手无策了,甘认无知,不去探索了?

        没错,我们只能借助于“模型”。可以这样说,离开了模型,任何探索都将寸步难行。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力的矢量合成原理来设计各种弹簧称、平衡称。但是,若在设计中全面考虑了方方面面,如:气流扰动、热胀冷缩引起的质量重心偏移、吸附物质的不均、构件自身的谐振影响………没法设计了,至少设计不出又好用又廉价的称了,或者其设计周期和设计过程中的计算量估计同现实中的设计卫星不相上下了。问题是:即使这样,绝对的称还是没有,枉费心机了。

        综上所述,所以我说:“之所以“有机质、腐殖质、微生物不是肥”的观念看上去那么别扭甚至让人生气,是因为这话说得太绝对了”。其实,现在说“化肥是肥”的论点之所以那么招人“烦”(种瓜不甜,种豆不香,还土地板结。),其实也是因为话说得太绝对了,以为植物与氮、磷、钾只是那样的简单关系。不过,以我的理解和实践来看,如果巧用化肥,化肥还真是个好东西,关于这一点,以后有机会,我会谈到。同理,若我们能深入一点了解有机肥,哪怕我们只是在松土,在通风,在拔草,都会很自然地将它们于看上去并无关系的有机肥联系在一起,并进行综合地,利益最大化地处理。这就是理论的魅力:1)不会人云亦云;2)不会被某种方法所约束,而将有能力综合实际情况做出正确操作。

        我后面还会坚持:“有机质(至少限于其细胞壁结构未被破坏的有机质)、腐殖质、微生物不是肥”的观点,但现在朋友应知道,我所说的它们,均是指的化学纯,确切地说是理论纯,并且是限定在静止的前提。光坚持观点是不行的,否则就等同于不讲理,有强加于人之嫌,所以,后面还将进一步讨论为什么这么认为。先休息一下,看朵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9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梅州
原始森林长得那么好,对它们而言,什么是肥?

点评

原始森林要看在热带、温带还是寒带?土壤中有机质保留与转化时间各不相同。植物成长所需要的时间也各不相同,长得好不好是个相对概念。相对人工种植而言,它们都不算“长”得好。  发表于 2013-5-5 22:49
肥真是个迷,一会儿,似乎难以获得(菜菜、花花们被饿得面黄肌瘦,不忍面对),一会儿,又似乎可无中声有,自己钻到墙里去了。不肥的田歇一歇怎么就又肥了?迷啊。。。。  发表于 2013-1-29 12: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9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梅州
我这边是沙田柚盛产地,曾经蜜甜味的柚子,现在已经成了淡而无味的了,
借助化肥的力量,产量是提高了,可是东西却变得难吃。

现在果农们已经慢慢意识到这样下去是不行的,改用鸡粪兔子粪猪粪便,可是,养殖场出来的粪粪也变了,掺了那么多生长激素和药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1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本帖最后由 回归自然的我 于 2013-2-1 18:13 编辑

        出一个题目,大家一起来考察一下:“当我连根拔起一棵辣椒秧,将其弃之地里,一周后,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结论应该是明显的。排除了特殊情况(根未完全拔出;或根还泡在水里;或其它),大概率情况是:辣椒秧死了,并且开始腐烂了。

        进一步的问题,还是大家一起来考察一下:“是什么原因,造成腐烂?”

       答案应该是没有太多种,99.%都会认为这是因为微生物的作用。

       再进一步的问题:“这种微生物是不是只在秧死了以后,才出现,而在秧死之前,毫无踪迹?”

       答案相信也没有太多种,99.%都会认为这种微生物无论是在秧死之前还是之后,都是早就存在着的。

       再进一步的问题:“为什么在秧死之前,这种微生物不让秧腐烂,而是只在秧死之后?”

       这个由问题引出的问题相信不是所有的人能回答了。因为我们知道:“不腐烂是因为秧是活的”的回答跟没有回答是一样的。关于这个问题,在植物上,科普书籍确实很少有提及。但是关于人,科普书籍中却有大量的文章、故事提及。那么这样,我们只好先看关于人的,再回过头来看植物的,看有多少相通或相同的。

       从科普知识我们知道:人体有着一套非常完整且严谨的免疫系统,有感知的、有杀灭的,有标志的。例如:血液中的白血球就可以吞食细菌;再例如:接种疫苗就可以通过疫苗的弱毒作用,有效地使人体标识该入侵物,并使其增加相应抗体…..等等

       通过科普读物,我们还知道:人体对于微生物而言,不是“绝不让鬼子进庄”那样,拒任何微生物于体外,在体内形成了无菌世界!恰恰相反,人体内到处都有微生物,甚至有研究表明,若肠内真有一天无任何微生物,我们人可能将不能正常吸收消化食物!

       也是通过科普读物,我们知道:当我们打喷嚏于手掌上时,嗅其手掌,可嗅到一股奇臭的味道,这是生活在鼻窦中某非致病菌的代谢物的味道。

       科普读物论及到的人于微生物的故事既复杂也庞大,但归纳起来,可以说:“人于有害微生物(致病菌)间随时都存在着殊死的斗争;对某些非致病菌有时可和谐相处;对有益菌则更是和谐共处,各取所需,共抵外患”

       人于微生物间的关系有两点需特别提及:1)人于有害微生物间存在着不仅随时,而且是殊死的,残烈的斗争。当人失去活力后,用肉眼几个小时后就可很明显地观察到腐败了,其实内在的腐败在失去活力的那一刻起就迅速蔓延了。2)人在吸收消化食物过程中,微生物虽然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间接作用,但我们的营养来源绝不是微生物!微生物不仅不是我们人类的营养来源,可能还是人体营养的分享者。

        以上是通过科普读物了解到的人与微生物间的关系,那么,这适用于植物与微生物间的关系吗?虽然大量的细节方面可能不同,但上述归纳我认为是可适用于植物的:“植物于有害微生物(致病菌)间随时都存在着殊死的斗争;对某些非致病菌有时可和谐相处;对有益菌则更是和谐共处,各取所需,共抵外患”

       同理,上面提及的人于微生物间的关系中特别提及的两点同样适用于植物:“1)植物与有害微生物间存在着不仅随时,而且是殊死的,残烈的斗争。当植物失去活力后,用肉眼若干小时后就可很明显地观察到腐败了,其实内在的腐败在失去活力的那一刻起就迅速蔓延了。2)植物在吸收消化食物过程中,微生物虽然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间接作用,但植物的营养来源绝不是微生物!微生物不仅不是植物的营养来源,可能还是植物所需营养的分享者。”这就是为什么说“微生物对植物而言不是肥”的一个很重要的理由。

       顺便提一下,植物在抗腐败的能力方面远远强大于人类,例如摘个苹果,拧个香蕉,刨下一颗大白菜,可能几周,几月后都未见明显腐败,人类却无此本事。但人类也不要为此感到自卑,人类不如其他生物的地方比比皆是:眼不如鹰;力不如熊;鼻不如狗……..再多一个抗腐败不如植物也没什么。

       通过上述,所以我们说“微生物对植物而言不是肥”。

        也不要说,这些纯理论的东东对我们的实际操作没什么意义,其意义“大了去了”。例如:“灭活是快速增肥的有效且重要的措施”的说法,其理论依据就是上述。说句悄悄话,别同别人讲,“灭活是快速增肥的有效且重要的措施”还真是本人用肥的看家秘芨。虽说是秘芨,但我们的老农,我们的农业,特别是非现代的传统农业,早就深刻领会,且十分灵活地应用了。所谓锄、耕、翻,见铁三分肥,其中相当的功劳是建立在灭活的作用上。

       晚些时候,我们再来讨论“有机质”、“腐殖质”。休息一下,看看我的部分菜和部分花。

点评

有思想呵  发表于 2013-4-18 11:20
谢谢,宝贵的鼓励。  发表于 2013-2-4 12:36
拜读  发表于 2013-2-4 05:07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广告联系|Archiver|踏花行 ( 浙ICP备09015114号-2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0227号

GMT+8, 2024-5-25 13:22 , Processed in 0.07607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