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花行花卉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楼主: 紫枫林

建议~外来入侵性物种种子不要隨意进行大面积分享!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图片:
018物种名称:金合欢 拉丁文名: Acacia farnesiana
鉴别特征:高2~4m,多分枝,树皮粗糙,褐色,有明显的小皮孔。二回羽状复叶,长2~8cm;叶轴被灰色长柔毛,有腺体;托叶针刺状,刺长1~2cm;羽片4~8对,长1.5~3.5cm;小叶通常10~20对,线状长圆形,长2~7mm,宽1~1.5mm,无毛。头状花序1或2~4个簇生于叶腋,总花梗被毛,长1~3cm,苞片位于总花梗的顶端或近顶端;花黄色,有香味,花萼长约1.5mm,5齿裂;花瓣联合呈管状,长约2.5mm;雄蕊长约为花冠2倍;子房圆柱状,被短柔毛。荚果膨胀,近圆柱状,长3~7cm,宽1~1.5cm,褐色,无毛。种子多粒,褐色,卵形,长约6mm。
生物学特性:灌木或小乔木,多生于光照好、温暖的地方。花期3~6月,果期7~11月。种子繁殖。
原产地:热带美洲;现广布于热带地区。
中国分布现状:浙江南部、台湾、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四川(西南部)和重庆等地栽培和归化。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645年由荷兰人引入台湾。通常作为观赏植物栽培。由于金合欢含有毒的丹宁酸,牲畜食后可导致死亡,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作者:朱相云. 见:李振宇、解焱(主编).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林业出版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019物种名称:银合欢 拉丁文名: Leucaena leucocephala
鉴别特征:高2~6m,幼枝被短柔毛,老枝无毛,具褐色皮孔,无刺。叶为二回羽状复叶,叶轴被柔毛,托叶小,三角形;羽片4~8对,长5~9(~16)cm,在最下一对羽片间有黑色腺体1枚,小叶通常5~15对。头状花序常1~2腋生,直径2~3cm,苞片紧贴、被毛、早落;总花梗长2~4cm;花白色,花萼长约3mm,顶端具5细齿,外面被柔毛;花瓣狭倒披针形,长约5mm,背被疏柔毛;雄蕊10枚,通常被疏柔毛;子房具短柄,上部被柔毛,柱头凹下呈杯状。荚果带状,长10~18cm,宽1.2~1.8cm,顶端凸尖,基部有柄,纵列,被微柔毛;种子6~25粒,褐色,扁平,光亮,长约6mm。
生物学特性:灌木或小乔木,常生于低海拔的荒地或疏林中。幼株对冻害比较敏感,成熟植株具有较强的抗冻害能力。由于银合欢根系能够深入到土壤深层,因此抗旱能力非常强。花期4~7月,果期8~11月。种子繁殖。
原产地:热带美洲;现广布于热带地区。
中国分布现状:台湾、福建、广东、海南、香港、广西、湖南、贵州、四川(西南部)和云南栽培和归化。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645年由荷兰人引入台湾。在我国华南广泛引种栽培。银合欢不但生长快,而且通过化感作用影响其他树种的生长。枝叶有弱毒性,牛羊啃食过量可导致皮毛会脱落。

作者:朱相云. 见:李振宇、解焱(主编).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林业出版社.

[ 本帖最后由 紫枫林 于 2008-6-30 10:4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9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嘉兴
很有意义的帖子!

其实,我们论坛里也有一种植物 -- 铙钹花。 繁殖能力和生命力实在是太强了!

我有过种植经验以后,发现了这一点,一直都有这个担心。 所以虽然我很早很早就种过铙钹花,也有很多很多种子,但是我分享其他植物给大家,却从来不分享这个。。。我也很希望大家能及早重视这一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图片:
020物种名称:含羞草 拉丁文名: Mimosa pudica
鉴别特征:高可达1m,茎圆柱状,具散生钩刺及倒生刺毛。叶为二回羽状复叶,触之即闭合下垂;羽片通常2对,近指状排列,长3~8cm;每一羽片具10~20对小叶,小叶线状长圆形,长8~13mm,宽1.5~2.5mm。花小,多数,淡红色,组成直径约1cm的头状花序;雄蕊4枚,外伸。荚果长圆形,长1~2cm,宽约5mm,扁平,边缘波状并有刚毛。每荚节含一粒种子。
生物学特性:亚灌木状草本,常生长旷野荒地、果园、苗圃。花期3~10月,果期5~11月。种子繁殖。荚果由人或动物散布。
原产地:热带美洲;现已成为泛热带杂草。
中国分布现状:台湾、海南、香港、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南部)。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于明末作为观赏植物引入华南地区,1777年出版的《南越笔记》中即有该种的记载。为南方秋熟旱作物地和果园杂草。全株有毒,广东西部和广西南部曾有牛误食中毒死亡的报道。

作者:李振宇. 见:李振宇、解焱(主编).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林业出版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图片:
021物种名称:荆豆 拉丁文名: Ulex europaeus
鉴别特征:多刺,高50~200cm。茎圆柱形,具纵棱,多分枝,微被毛。叶通常退化,簇生的叶柄变为尖刺,长5~15mm,密集。花1~3朵腋生,在茎上部呈复总状花序,苞片小,卵圆形,长约2mm;花长13~15mm,花冠鲜黄色,旗瓣倒卵形,先端微凹,翼瓣椭圆形,均无毛,龙骨瓣长圆形,下侧边缘具绒毛,花梗长3~9mm,小苞片阔卵形,长约2mm,与苞片、花梗均密被褐色绒毛;萼膜质,黄褐色,长12~14mm,密被褐色细绒毛,二唇形,深裂几达基部;雄蕊单体,花药二型。荚果狭卵形,长11~20mm,密被褐色绒毛,包藏于宿存花萼中,有种子2~4粒。种子卵圆形,长约3mm,宽2mm,黑褐色,具光泽。
生物学特性:灌木,茎枝及刺绿色。花期8~9月,果期9~10月。种子繁殖。
原产地:欧洲;世界各地广为引种和归化。
中国分布现状:重庆城口县有大片逸生居群。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法国传教士于清同治年间(1862年)引种于城口教堂附近,作为围篱栽培,现已大面积归化,侵入山坡灌丛、草地,对当地生态系统景观产生不良影响。该种已被列为"世界上最有害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

作者:朱相云. 见:李振宇、解焱(主编).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林业出版社.







图片:

022物种名称:红花酢浆草 拉丁文名: Oxalis corymbosa
鉴别特征:高达35cm,无地上茎,地下有多数小鳞茎,外层鳞片膜质,褐色,被长缘毛,背面有3条纵脉,内层鳞片三角形,无毛。叶具三小叶,基生;叶柄长,被毛;小叶阔倒卵形,长1~4cm,顶端凹缺,两侧角钝圆形,基部宽楔形。二歧聚伞花序,有5~10朵花,花序梗基生,长10~40cm。花淡紫红色,花梗长5~25mm;萼片5,披针形,长约4~7mm,先端有2枚暗红色长圆形腺体;花瓣5,倒心形,长为萼片的2~4倍,无毛;花柱5,被锈色柔毛。蒴果圆柱形,长1.7~2cm,被毛。
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常生长于低海拔的山地、田野、庭院和路边,适生于潮湿、疏松的土壤。由于种子数量大,其鳞茎容易分离,繁殖迅速。花果期6~9月。
原产地:热带美洲;世界温暖地区广泛归化。
中国分布现状:在陕西、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香港、广西、云南、贵州。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世纪中叶在香港被报道。该种在我国作为观赏植物引入广为栽培,逸生后成为园圃和田间杂草。茎易随带土苗木传播。
控制方法:防止随带土苗木扩散,在发生地挖除小鳞茎,或用2,4-D钠盐或二甲四氯等除草剂防除。
作者:齐耀东. 见:李振宇、解焱(主编).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林业出版社.




图片:
023物种名称:野老鹳草 拉丁文名: Geranium caroliniamum
鉴别特征:高20~50cm,茎密被倒向短柔毛。叶在茎上部互生,下部对生,肾圆形,4~6cm,5~7深裂,每裂片再3~5浅裂,表面散生短伏毛,背面沿脉有短伏毛。伞形聚伞花序(1~)2~6花,成对集生茎顶端或叶腋,萼片5,花瓣5,粉红色,与花瓣等长或略长。蒴果,长约2cm,被短糙毛,先端有长喙,开裂时5果瓣向上拳卷。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常见于荒地、田园、路边和沟边。花果期4~8月。种子繁殖。
原产地:美洲;在东半球广泛归化。
中国分布现状:山东、山西、河南、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福建、台湾、湖北、湖南、重庆、四川、广东、广西、云南。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20世纪40年代出现在华东地区。是一种常见多倍体(2n=54)杂草,为麦类、油菜等夏收作物田间和果园杂草,亦侵入山坡草地。
控制方法:可在花期前拔除,或在田间和园圃中施用一些化学除草剂,如甲黄隆、丁草胺等。
作者:金孝锋. 见:李振宇、解焱(主编).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林业出版社.




图片:
024物种名称:齿裂大戟 拉丁文名: Euphorbia dentata
鉴别特征:茎单一,上部多分枝,高20~50cm,直径2~5mm,被柔毛或无毛。叶对生,线形至卵形,多变化,长2~7cm,宽5~20mm,先端尖或钝,基部渐狭;边缘全缘、浅裂至波状齿裂,多变化;两面被毛或无毛;叶柄长3~20mm,被柔毛或无毛。总苞叶2~3枚,与茎生叶相同;伞幅2~3;长2~4cm;苞叶数枚,与退化叶混生。花序数枚,聚伞状生于分枝顶部,基部具长1~4mm短柄;总苞钟状,高约3mm,直径约2mm,边缘5裂,裂片三角形,边缘撕裂状;腺体1枚,两唇形,生于总苞侧面,淡黄褐色。雄花数枚,伸出总苞之外;雌花1枚,子房柄与总苞边缘近等长;子房球状,无毛;花柱3,分离;柱头两裂。蒴果扁球状,长约2mm,褐色,表面粗糙,具不规则瘤状突起,腹面具一墨色沟纹。种阜盾状,黄色,无柄。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生于杂草丛、路旁及沟边。花果期7~10月。种子繁殖。
原产地:北美。
中国分布现状:为近年入侵杂草,主要在北京地区归化。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最早于1976年在北京市东北旺药用植物种植场采到标本。近年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园成为繁殖甚快的杂草,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
控制方法:开花前拔除。
作者:王印政、齐耀东. 见:李振宇、解焱(主编).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林业出版





图片:
025物种名称:飞杨草 拉丁文名: Euphorbia hirta
鉴别特征:茎高30~60(70)cm,被褐色或黄褐色的多细胞粗硬毛。叶对生,披针状长圆形、长椭圆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5cm,宽5~13mm,先端极尖或钝,基部略偏斜,两面均具柔毛;边缘于中部以上有细锯齿,中部以下较少或全缘;叶柄极短,长1~2mm。花序多数,于叶腋处密集成头状,基部无梗或仅具极短的柄,且具柔毛;总苞钟状,高与直径各约1mm,被柔毛,边缘5裂,裂片三角状卵形;腺体4,近于杯状,边缘具白色附属物;雄花数枚,微达总苞边缘;雌花1枚,具短梗,伸出总苞之外;子房三棱状,被少许柔毛;花柱3,分离;柱头2浅裂。蒴果三棱状,直径约1~1.5mm,被短柔毛,成熟时分裂为3个分果。种子近圆状四棱,每个棱面有数个纵糟,无种阜。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常生长农田、荒地、路旁等砂质土壤中。花果期6~12月。种子繁殖。
原产地:热带非洲;现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
中国分布现状:浙江、福建、台湾、广东、香港、海南、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最早于1820年在澳门采到标本。常见旱田和草坪杂草。全株有毒,有致泻作用。w
控制方法:可用甲基砷酸钠以及2,4-D等阔叶除草剂防除。
作者:王印政、齐耀东. 见:李振宇、解焱(主编).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林业出版社.





图片:
026物种名称:斑地锦  拉丁文名: Euphorbia maculata
鉴别特征:茎柔细,长10~17cm,多分枝,匍匐,被白色疏柔毛。叶对生,椭圆形或到卵状椭圆形,长6~12mm,宽2~4mm,先端钝,基部偏斜,近圆形,边缘上部常有细小锯齿,下部全缘,两面无毛,上面绿色,中央有紫斑,下面淡绿色;叶柄短;托叶钻状,边缘有缘毛。花序腋生,具短柄;总苞狭杯状,高0.7~1.0mm,外部被疏柔毛,边缘5裂;腺体4,黄绿色,椭圆形。雄花4~5;雌花1,子房柄伸出总苞外,被柔毛;花柱短,柱头2裂。蒴果三角状球形,直径2mm,被白色柔毛;种子卵状有棱,长约0.6~1mm。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通常生长在平原或低山地的路旁湿地,它通常会侵入遭受破坏的土壤干燥结实的草地和农田中。花期3~5月,果期6~9月。
原产地:北美洲;现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
中国分布现状:河北、北京、河南、江苏、上海、浙江、江西、湖北、台湾。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20世纪40年代出现在上海、江苏一带,1963年在武汉采到标本。在北美大陆被列为农田中最常见和最不易刈除的杂草之一。在我国为花生等旱作物田间杂草,还常见于苗圃和草坪中,若不及时拔除,容易蔓延。全株有毒。

作者:齐耀东. 见:李振宇、解焱(主编).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林业出版社.





图片:

027物种名称:蓖麻 拉丁文名: Ricinus communis
鉴别特征:高达1~5m,枝、叶和花序通常被有白霜,茎多液汁。叶盾状着生,轮廓近圆形,直径20~90cm,掌状5~11中裂,边缘有锯齿,网脉明显;叶柄粗而中空,基部具盘状腺体;托叶长三角形,早落。总状或圆锥花序,苞片宽三角形,花萼裂片卵状三角形。蒴果卵球形或近球形,具软刺,3室。种子椭圆形,平滑,斑纹淡褐色或灰白色,种阜大。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粗壮草本或草质灌木,常生于低海拔的村旁疏林、河岸和荒地。生长快,植株高大,具有很强的生态适应性与生存竞争力。花期几全年或6~9月。主要依靠种子繁殖。
原产地:非洲东北部;全世界热带至温暖带地区栽培归化。
中国分布现状:全国各地栽培,常逸为野生。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根据659年《唐本草》记载,蓖麻早年作为药用植物引入。20世纪50年代开始作为油脂作物推广栽培。种子容易混入其他作物种子中引进并扩散到新的区域。蓖麻逸生后成为一种高大的杂草,排挤本土植物或危害栽培植物;在南方,多年生的蓖麻也是多种病虫害的寄主,并为一些虫害越冬创造了有利条件。另外,蓖麻种子含有蓖麻毒蛋白及蓖麻碱,若误食种子,可造成中毒、甚至死亡。
控制方法:将逸生植株在结果前清除,必须带根拔出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化学防治时,选用豆草隆、甲磺隆等叶吸收性的除草剂,并在苗期生长势差时使用效果较好。
作者:谷卫彬. 见:李振宇、解焱(主编).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林业出版社.





图片:
028物种名称:野西瓜苗 拉丁文名: Hibiscus trionum
鉴别特征:高30~60cm,茎柔软,常横卧或斜生,具白色星状粗毛。叶互生,下部叶圆形,不分裂或5浅裂,上部叶掌状3~5全裂,直径3~6cm;裂片倒卵形,常羽状分裂,两面有星状粗刺毛;叶柄细长,2~4cm。花单生于叶腋;花梗果时延长达4cm;小苞片12,条形,具缘毛,长约8mm;萼钟形,淡绿色,长1.5~2cm,裂片5,膜质,三角形,有紫色条纹;花冠淡黄色,内面基部紫色,直径约2~3cm。蒴果长圆状球形,直径约1cm,有粗毛,果瓣5。种子肾形,长约2mm。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路旁、田埂、荒坡、旷野等处常见,适生于湿润肥沃的土壤中,但也较耐旱。4~5月出苗,花果期6~8月。种子繁殖。
原产地:中非;欧洲、亚洲和北美广布。
中国分布现状: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天津、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宁夏、陕西、山西、甘肃、青海、新疆、江苏、上海、浙江、安徽、江西、湖北、贵州、四川、重庆、云南。
引入扩散原因和引起问题:明初《救荒本草》(1406年)首次记载。常见农田杂草,多生长在旱作物地和果园中,竞争水源和养分,导致农作物减产。
控制方法:及时拔除其幼苗,防止其开花结实后种子进一步散播。也可用西玛津(Simazine)、高效盖草能(右旋吡氟乙草灵)等除草剂防除。
作者:齐耀东. 见:李振宇、解焱(主编).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林业出版社.

[ 本帖最后由 紫枫林 于 2008-6-29 21:5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9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看见过N多,还有水葫芦,每年睡眠上疯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图片:
029物种名称:赛葵 拉丁文名: Malvastrum coromandelianum
鉴别特征:高不及1m,通体疏被灰白色硬毛或星状毛。茎直立或斜举。单叶互生,有柄,长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2~6cm,先端钝,基部浑圆,边缘有不规则的齿缺,侧脉羽状,两面均被紧贴的疏长毛;托叶披针形。花乳黄色,腋生或顶生;花梗细而少弯;小苞片3枚,线形;花萼绿色,钟形,5裂,长约7mm,裂片三角形,渐尖;花瓣黄色,长约8mm,先端偏心形,两侧不对称。雄蕊多数,连合成筒。果为离果,呈扁球形,由8~12个肾形、压扁、被刚毛、紧贴的心皮所成,直径6~8mm,每心皮有极小的短芒3条,2条在背上,1条靠近顶部。
生物学特性:直立、分枝、多年生亚灌木状草本,散生于干热草坡、荒地、路旁,终年开花。靠种子繁殖,并可用地下芽行营养繁殖。
原产地:美洲;现广布于全球的热带区域。
中国分布现状:台湾、福建、广东、香港、海南、广西、云南。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根据Bentham (1861)记载,该种最早入侵香港及广东沿海,为一种热带常见杂草,能排挤本地植物。
控制方法:由于该种主要靠其多年生地下根为优势来侵占农田,所以,要利用各种耕翻、耙、中耕松土等措施,在农作物播种前、出苗前及各生育期等进行不同时期除草,或将其地下部分翻出地面使之干死。同时要清除路旁、田边的杂草,以防止其种子的传播。可利用利谷隆、百草枯等除草剂防治。
作者:邢福武. 见:李振宇、解焱(主编).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林业出版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图片:
030物种名称:蛇婆子 拉丁文名: Waltheria indica
鉴别特征:茎高50~100cm;多少分枝,小枝密被短柔毛。叶狭卵形或卵形,长2~4cm,宽1.5~3cm,先端钝,边缘有不整齐的浅牙齿或锯齿;叶柄长0.5~1cm。花黄色,排成稠密的腋生或顶生的头状聚伞花序;萼筒状,长约5mm,5裂;花瓣5,淡黄色,匙形,顶端截形,与花萼近等长;雄蕊5枚,与花丝合生成筒状;子房无柄,被柔毛,花柱偏生,柱头流苏状。蒴果具1种子。种子长圆形,长约2.5mm。
生物学特性:略直立或匍匐状亚灌木,多生于向阳草坡或旷地上,在地面匍匐生长。花期9月。以种子繁殖为主。耐旱和耐瘠薄的土壤,适应性强。
原产地:可能为热带美洲;现广布于全世界热带地区,多分布在北回归线以南的海边和丘陵地上。
中国分布现状:广东、海南、香港、广西、台湾、福建(南部)、云南。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861年在香港被报道(3)。该种耐旱和耐瘠薄的土壤,适应性强,排挤当地植物。
控制方法:本种可作保土植物,但要严格控制其生长范围,防止其扩散到自然植被恢复区和农田。可用于防治的除草剂有大多数二苯醚类品种、百草枯等。
作者:邢福武. 见:李振宇、解焱(主编).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林业出版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图片:
031  
物种名称:龙珠果 拉丁文名: Passiflora foetida
鉴别特征:长数米,茎柔弱,有臭味,被柔毛。叶膜质,卵形至长圆状卵形,长6~10cm,浅3裂或波状,具睫毛,先端短尖或渐尖,基部心形,边缘呈不规则波状,两面和叶柄均被柔毛及混生少许腺毛;叶脉羽状;托叶睫毛状分裂,裂片顶端具腺;叶柄长约2~6cm。花单生,白色或淡紫色,直径约5cm,为一由3个苞片所成的总苞所围绕,苞片1~3回羽状分裂为许多毛状裂片,裂片顶端具腺;萼片长1.5cm;花瓣5枚,与萼片等长,白色或淡紫色;副花冠为3列裂片所组成;雄蕊5枚;子房椭圆球形,花柱3(~4)枚,柱头头状。浆果卵球形,长3~5cm。种子多数,椭圆形。
生物学特性:草质藤本,常见于海拔120~500m的草坡路边。花期7~8月,果期翌年4~5月。常攀附其他植物生长。种子繁殖。
原产地:安的列斯群岛;现为泛热带杂草。
中国分布现状:云南(南部)、广西、广东、海南、香港、台湾、福建(南部)。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861年在香港被报道。常攀附其他植物生长,形成大面积的单优群落,危害甘蔗等农作物,破坏当地动植物相,造成生物多样性丰富度的减少。
控制方法:在结果前将其清除。可利用秋耕和春耕,将其根茎置于地上干燥环境中致死。可用草甘膦、2,4-D等内吸性除草剂防治。
作者:邢福武. 见:李振宇、解焱(主编).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林业出版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图片:
032
物种名称:梨果仙人掌 拉丁文名: Opuntia ficus
鉴别特征:高1.5~5m,老株可具圆柱状主干。分枝多数,淡绿色至灰绿色,无光泽,宽椭圆形、倒卵状椭圆形至长圆形,边缘全缘,基部圆形至宽楔形,表面平坦,无毛,具多数小窠;小窠略呈垫状,无刺,或具1~6根开展的白色刺;花托长圆形至长圆状倒卵形,具多数垫状小窠,无刺或具少数刚毛状细刺;萼状花被片深黄色或橙黄色,具橙黄色或橙红色中肋,宽卵圆形或倒卵形;瓣状花被片深黄色,长2.5~3.5cm,橙黄色或橙红色,倒卵形至长圆状倒卵形;花丝淡黄色;柱头(6~)7~10,黄白色。浆果椭圆球形至梨形,每侧有25~35个小窠。种子多数,肾状椭圆形。
生物学特性:肉质灌木或小乔木,生于海拔300~2900m的干热河谷或石灰岩山地。花期5~6月。种子和分枝繁殖。
原产地:墨西哥;世界温暖地区广泛栽培,在地中海及红海沿岸、南非、东非、毛里求斯、美国夏威夷、澳大利亚等地归化。
中国分布现状:南方栽培,在四川西南部、云南北部及东部、广西西部、贵州西南部和西藏东南部归化。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645年由荷兰人引入台湾栽培。南方各地引种作为围篱。其果由鸟类等动物传播,逸为野生。其刺可扎伤牲畜,影响放牧。
控制方法:澳大利亚曾引入仙人掌螟蛾进行生物防治,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李振宇. 见:李振宇、解焱(主编).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林业出版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广告联系|Archiver|踏花行 ( 浙ICP备09015114号-2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0227号

GMT+8, 2024-9-20 20:50 , Processed in 0.08988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